在三角形模具中铺上几片柊叶,加入两勺糯米,再添一勺绿豆和两块猪肉在中间,最后再加几勺糯米覆盖在上头,最后包裹缠线,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而裹蒸粽煲煮则需要耗费很长时间,通常都要明火煲煮近8小时,粽子才会完全熟透 。所以,煮一锅粽子,一般都要熬通宵才能完成 。
在刘姨家的作坊,驾轻就熟的刘姨不用一分钟便可包好一个粽子 。每年端午期间 , 她家的粽子订单骤增,每天平均要包400多个,数量比平时增长4倍,全靠刘姨及其丈夫徒手完成 。与工厂流水线生产的裹蒸粽相比,这种隐于城市居民小巷中的粽子手工作坊显得不太起眼 。但粽香不怕巷子深,刘姨说相对于工厂批量生产的裹蒸粽,当地许多酒家和街坊更青睐于家庭作坊出品的手工粽子 。
这是街坊对传统饮食文化和味觉习惯的迷恋 , 也是一种难忘的舌尖味道和 情感 记忆 。刘姨和她丈夫表示,他们不求生意做大 , 只为包好每一个粽子,保证出品质量 , 量力而行收入足够过日子就行 。
裹蒸粽体块很大,呈金字塔形状,是普通粽子的3-5倍 , 每只重约0.5公斤 。煮熟的粽子,一只足够2-3个人食用 。而更有趣的是 , 肇庆裹蒸粽的传承和制作和传统的粽子有许多不同,所以肇庆以前在裹蒸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当地专家就提出了“裹蒸不是粽”的观点 。明明长着粽子的模样,当地人却偏说“裹蒸不是粽”!对此,欢迎了解裹蒸粽文化的朋友留言与大家“科普” 。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