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典故及传说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简短

#头条创作挑战赛#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清明节典故及传说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简短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 ,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典故及传说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简短】介子推的传说
清明节典故及传说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简短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 , 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
晋文公听说后 , 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 , 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
大火烧遍绵山 ,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草,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清明节典故及传说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简短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在唐朝才形成 , 但作为时序标志的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官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隆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 , 草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 , 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洁明节的源流之一 。
清明节典故及传说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简短

发展历史
融合寒食节习俗–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 。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 , 只挖慕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 , 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 , 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 , 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
宋元时期 , 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干等 , 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
清明节典故及传说 清明节来历的故事简短

融合上巳节习俗–踏青
约从唐代开始洁明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一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云砀O?,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灌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 , 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 , 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
后续发展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