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漫游山水 古代人如何旅游的

导读:世人都爱旅游,尤其是现代这个浮躁的世界,唯有旅游才能放松身心,只是我们的空闲时间不多 , 大多数都用在了维护生活上 。这样说来,还是古人令人羡慕些,那时候的山水也比较好看,那么文人漫游山水是怎样的?古代人如何旅游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
文人漫游山水
春秋战国 , 由于社会经济的大变革 , 造就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士人,他们代表各种势力与阶层,到各国游说政治主张,期望得到重用 。这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旅行游说 。先秦诸子与纵横家便是这类人的代表 。如儒家创始人孔子 , 34岁时始,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达14年之久 , 因此可以说,他不仅是位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位杰出的旅行家,是团体旅游的创始人 。如孔子到过泰山 , 看到一位妇女在坟前痛哭,便上前询问 。妇人对他说:“舅死于虎 , 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孔子劝她离山避虎,而妇人回答说:“此地虽有虎但没有苛捐杂税啊!”于是孔子感叹说:“苛政猛于虎 。”今泰山王母池东侧的虎丘因此而得名 。孔子周游列国,许多君主不采纳他的主张,他曾忍饥挨饿 , 历尽艰险,当他们一行来到宋国与卫国时 , 险遭杀害,只得逃到陈国;陈国不收留,又到楚国 。民间有传说,孔子与学生还登上了朐山(属江苏,今名孔望山)观看大海,忽然下起大雨 。孔子与学生躲进山洞后,随口吟了两句诗: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学生们大为赞美诗句生动形象,可是在旁避雨的一位渔夫却摇摇头说:
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
孔子赞不绝口,而学生们不服气 。孔子当即教育学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他带领学生,风尘仆仆地周游过卫、陈、曹、宋、郑、蔡、齐,楚等诸侯国 。他对旅游美学体会极深 。他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 。”意思是说,智者可以从水的源源不断中看到乐于进取的精神,仁者从山的巍峨屹立中想到坚定的品格,从而得到良好的陶冶 。孔子观光旅游,包括参观典章制度、浏览文物古迹,尤其喜欢拜访学者、切磋学术 。纵横家苏秦、张仪及武士荆轲等也都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
古代人如何旅游的
随着历史的演进,后世文人学士的漫游山水,大致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游山玩水,他们在欣赏祖国名山胜水的同时写了大量山水诗文留诸人间 。谢灵运(385-433年),出身晋代世宦之家 , 东晋名相谢玄的孙子 。祖河南,承袭祖父封称为康乐公,后迁至建康 。他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 后寄养钱塘(今杭州)年15岁至建康,21岁时担军队中文职更员,随军走遍了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并游览了各地名胜古迹 。38岁时因他好发牢骚攻击朝廷被贬官至永嘉(今浙江温州)担任太守 。到任后更是寄情于山水 , 消愁解闷,不问政事 。一年后便辞官回会稽故里,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宋初又被起用,入京整理《晋书》 。据说他为旅行的方便,还自制一双特殊的带齿木鞋 。上山时,取下前齿;下山时 , 取下后齿 。穿这种木鞋登山,舒适方便,人们称为“谢公屐”(又称山屐 , 即登山用的木屐) 。
【文人漫游山水 古代人如何旅游的】他是一代诗文名家,每到一地均赋诗描绘名胜的自然美,十分细腻,读起来好似亲临其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因此人们称他为山水诗人的开山祖 。谢灵运今存100多首诗中有半数是山水诗,创作的地点与时间集中在永嘉、始宁、临川三地近十年间 。他描写的出水,分布范围很广 , 对浙江会稽、永嘉,江西的庐山、鄱阳湖等名胜都有描绘 。
另一类是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寄情山林、以排忧避世为目的的文人漫游 。因他们常聚集于太行山一带竹林之中痛饮畅游,故名竹林七贤 。阮籍,河南人 。他经常外出旅行而数日不归,他驾车出游时 , 往往不走大路而走山中小路;他喜饮酒,常借酒消愁 。司马昭想把女儿嫁给他,派大臣去提亲,他便一醉六十天,饮酒装痴,以求逃避现实 。他从观赏自然风光、游览名胜古迹中寻求乐趣,得到精神安慰 。他的五言诗《咏怀》82首,就是他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反映 。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文人漫游山水,古代人如何旅游的”内容 ,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