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了 , 我们还在赶路 。打开车窗,头顶繁星一片 。
霓虹渐渐在前方出现,有条不紊地升腾,星辰隐去 , 取而代之的是人间的喧哗 。
淮安到了 。但我们并没有直接进城,而是在城郊找了一家酒店住下,一来房费要实惠很多 , 二来也可暂不破坏淮安的新鲜感 。
这是我们憧憬已久的城市,面纱揭开的时候,至少应该是白天 。
淮安 , 顾名思义即“淮水安澜” 。作为地名,“淮安”两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一开始指的是一座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县邑 。
千百年来,这片土地曾有过很多响亮的名号,诸如淮阴、山阳、楚州等 , 但还是顺口顺耳的淮安最受偏爱 , 得以沿用至今 。
尤其在淮河行将入海的紧要关头,一个“安”字更让人多一分好感 。
霞光映照下的淮安城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床,收拾好行李,精神抖擞地朝城中进发 , 行程单很长 , 但我们时间有限,只能捡重点看,所以第一站就直奔京杭大运河 。
中国有两个冠绝世界的超级工程,其一是长城,其二便是大运河,古时候这两样均是能左右王朝兴衰的国之重器 。
长城我们很熟悉,东西绵延上万里,修造跨越数千年 。大运河体型上虽不及长城,但履历却很有得一拼 。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 , 以长江边的邗城为起点,向北开挖 , 一直挖到淮河南岸的末口,使江淮之间的天然河湖沟通串联,形成了一条从江南直达淮北的运兵水道,这就是大运河的起始——邗沟 。
120多年后,迁都中原的魏惠王同样因为战争需求,挖出了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鸿沟 。自此,江、淮、河、济四条大河之间的水运网初步形成,南北大运河的雏形浮出水面 。
又过了将近一千年 , 时间来到隋朝 。隋炀帝杨广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并方便日益繁荣的江南向中原输血,举倾国之力 , 先后开凿了通济渠和永济渠,并重塑了邗沟和江南运河,再加上隋文帝开凿的广通渠 , 一个总长度近3000公里的超级运河横空出世 。
隋朝大运河呈人字形布局,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向西经黄河延伸进关中平原 。此时的运河虽也可以叫京杭运河,但这里的“京”还不是北京,而是洛阳 。
隋朝大运河,制图@孤城
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手起刀落砍掉了大运河拐向西边的人字弯,然后又用十二年时间,先后挖通济州河、会通河与通惠河,将隋朝大运河缩短拉直,京杭运河的最终版本这才成型 。
自夫差北伐算起,大运河已有2500余岁 。虽然河道屡有变迁,但从来都没有偏离淮安 。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淮河在淮安形成十字交汇,使其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水运枢纽之一 。
通达四方的水路网带来了首尾相衔的货船和摩肩接踵的商旅 , 紧随其后的是不输江南的富丽繁华,淮安由此得以同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四大都会” 。
在漕运空前兴盛的明清两朝,掌管天下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府驻节淮安,全国的漕船均以淮安马首是瞻 , 更为其赢得“运河之都”的美名 。
淮安漕运总督府旧址,摄影©孤城
淮安城内现今有两条运河,一条为古运河,又名里运河,前身即是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一条为60多年前在里运河南侧裁弯取直开挖的新运河 。
我们首先抵达的是那段拓宽加深的新河道 。在马路上遥遥望见一座巨大的圆环状桥梁建筑,心想那定是运河大桥,驱车来到桥头,沿一截小道走到桥下,一艘满载的货轮正轰鸣着驶过,船头激起的浪花尚未平复,另一艘货轮又踏浪而至 。
尽管我们已经在淮河上看过足够多的大船,但眼见这条从春秋时期走来的运河上仍是一派百舸争流的气象,我们心里还是澎湃了好一阵 。
运河大桥 , 摄影©孤城
过运河大桥 , 往前不远是里运河,同繁忙的新运河相比,里运河就太清静了 。
清江浦码头曾是里运河上最热闹的集市,码头上的花街亦是人人向往的花天锦地,但万千烂漫已成过去 , 我们站在那里时,四下无人,唯有柳色青青 。
里运河不再行船,他把担子托付给了年轻的新运河 。但这位老者也不是无事可做,关于运河,关于淮安,他有太多的故事要讲 。
里运河,摄影©孤城
黄河夺淮以前,淮河在淮安拐了一个巨大的U形湾 , 时人称之山阳湾 。自南而北的舟楫到淮安后,要逆流航行六十余里,穿过山阳湾抵达清口,再沿泗水北上 。
山阳湾河窄水急,行船已属不易,但更难的是从邗沟驶入淮河的“盘坝” 。
淮河与长江本是两条各自独立的天然河流,这意味着二者之间必然有一个地势上的分水岭 。所以,要在江淮之间开凿运河,远不是挖一条沟那么简单 。
当年吴王夫差挖邗沟,挖到淮河边时,发现沟底高出河底不少 , 为防止沟水倾泄入淮,只能在沟河相接处筑一道土坝 。船行至坝前,人和货都要先上岸 , 而后用绳索拖船过坝,这就是“盘坝” 。大运河贯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过末口的船只都要经过“盘坝”才能进入淮河 。
盘坝用的人力绞车,摄影©孤城
北宋时,江淮转运使乔维岳利用淮安城西的沙湖新开了一条大渠,名之沙河 。河长40里 , 南接末口,北至磨盘口,不仅躲过了湍急的山阳湾 , 还在末口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复式船闸——二斗门 。这一创举大大提高了里运河的通航能力,淮安漕运迎来第一波高潮 。
可好景不长,黄河南侵与战火袭扰很快将沙河掩埋于地底,到明朝初年,过往淮安的舟船又开始了艰难的盘坝 。
永乐年间,时任漕运总兵官的陈瑄为疏解漕运拥堵与盘坝之苦 , 遍访淮安遗老,寻得北宋沙河故道,又以之为参照,开挖清江浦河道,并设置了四座闸门,调节水位,保证通航 。
在陈瑄的经营下,本是水泽旷野的清江浦很快成为五方辐辏的漕运中枢,贩夫走卒、豪门巨室皆争相而至,国家粮仓、造船厂、大小官署亦纷纷落户,夹河二十里,居民十万家,商铺酒肆鳞次栉比,车马舟楫穿梭不息,一座媲美苏杭的运河大城以清江浦之名冉冉升起 。
清江浦楼,摄影©孤城
“运河三千里 , 最忆清江浦”——这是我们在清江闸旁的河岸上看到的标语,尚不知是何朝何代的人写下这样的句子,美言如斯,难免不让人纵情遐想运河之都的煌煌盛景 。
今日的清江浦虽没有了往昔的喧嚷,但数百年繁华堆叠的印痕也并不难找寻 。狭窄的河道两侧遍布亭台楼榭和庙宇宫观,行走其间,每隔不远就能遇到一个特别的点,文庙、御码头、水渡口、观漕亭……细细聆听,这些古老的地名都在无声述说着运河旧事 。
清江闸与中洲岛一带已被辟为“里运河文化长廊”,但白天来参观的人不多,可能是在日光之下,翻新的白栏青瓦多少都有些粉饰的气息 。应该等到晚上来看,灯火连水天,虹霓映两岸 , 时间淡化了,只剩下迷醉 。
夜色下的清江浦
淮安的辉煌在清朝中叶达到鼎盛,这时候北方的运河已有水量短缺的迹象,朝廷为保漕船和官船的通行,对民船进行了严苛的限制 。
民间的大量物资和人员都要在清江浦进行“南船北马”的转换——或舍舟登陆,坐马车北上;或弃马下河 , 乘风帆南下 。猛增的转运需求,让淮安吃到了大运河的最后一波红利 。然盛极必衰,接下来就都是下坡路了 。
1855年 , 黄河北徙,运河来水骤减 , 航道梗塞近乎成为无法解决的难题,清政府被迫试行海运 。江南的漕粮自上海装船 , 走海路运至天津,不仅耗时更短 , 还比漕运更便宜 。发现海运真香的清廷,逐步放弃了漕运 , 淮安的地位江河日下 。
1908年,舍淮安而过的津浦铁路破土动工,这是中国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四年后修成 , 且很快就取代大运河成为新的经济动脉,属于淮安的荣光自此一去不返 。
清江浦御碑亭,摄影©孤城
运河的时代远去了,但维持运河畅通的努力并未停止 。淮安城南的运河上有一座近年来新修的水利工程 , 规模之大全亚洲无出其右,我们特意驱车去看,三拐五绕地抵达了一处边郊,沿着小路穿过一截野林子,瞅见一堵“巨墙”后便停下来 。
巨墙下是一片稳水,水中有一人正驾着小舟捞鱼,巨墙上是大运河的南北航道,一艘大型货轮正徐徐通过 。一大一?。簧弦幌拢?巨大的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就是著名的“水上立交” 。
水上立交,摄影©孤城
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在这里交而不汇,那堵巨墙其实是托起运河的巨型混凝土水槽 。大船过槽的场面很壮观,但这四周除了我们 , 再没有别的看客 。
船过无痕,水面很快恢复了平静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条涌动了数千年的人工河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其年货运量在中国仅次于长江 。
只是今日远非往昔可比,那些仍穿行于运河中的货船 , 在天量的物流背景下,犹如九牛一毛,不再引起注意罢了 。
回到淮安市区,在路上时不时就会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大大地写着:要把周恩来故乡建设好 。
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 , 只这一点,就牵动了无数人的情愫 。
1898年,周恩来出生在淮安驸马巷的周家大院 , 驸马巷距离漕运总督府也不远,在当年算是“市中心”的房子 。周恩来的祖父辈以“绍兴师爷”的职位从江浙迁来,据说也曾担任过河道管理的工作,大概也是他们择居在此的渊源 。
周恩来出生时,因叔父没有子女 , 便过继到叔父家中 。其父亲、叔父都在外地供职,周恩来的童年主要是在嗣母陈氏的培养下长大 。不幸的是,1907到1908年 ,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与嗣母陈氏相继去世,家道艰难,债台高筑,周恩来辗转在不同的私塾求学 , 最后又辍学回到驸马巷 。
1910年 , 周恩来十二岁 。在这个看不到前途的黯然时刻,伯父带着他去了东北,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周恩来成为总理后 , 也从未衣锦还乡,即使面临迁移祖坟等重大家事 , 周恩来也只表示,不去,避免增添地方负担 。
周恩来故居,来自摄图网
我们在驸马巷之外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排队了 。
说是人潮汹涌,毫不过分 。大量的游学队伍 , 机关团体,还有我们这样拖家带口的普通人,带着溢于言表的爱慕与崇敬 , 熙熙攘攘地往里挪动 。
周恩来很早就提出,不要去保留这座故居,任其慢慢消失 。但 , 怎么可能!几十年前,只要有人听说,啊 , 周恩来小时候住这里?于是门口常常多出鲜花,多出彩旗,越来越多的自发而来 , 驸马巷再也不可能随便消失了 。
周家大院的房间摆设,还有着浓郁的晚清风格 , 家具不多,厚重大方 。我们挤在一群学生中间 , 在导游的指引下 , 依次看过周恩来出生的地方、读书的地方、玩耍的地方,往里走还有邓颖超纪念馆 。
周恩来出生的房间 , 摄影©孤城
周恩来英挺俊秀,是有名的美男子 。曾经有人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周恩来说话你们都愿意听,是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人们敬爱周总理是因为他实打实地心系百姓,大公无私,但也可以从侧面印证 , 周恩来就是很漂亮 。
邓颖超曾回忆道,早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周就是万人迷一般的人物,她和周恩来虽有接触,但却从未想过两人能在一起 。但周恩来被邓颖超的勇气和信念深深吸引,笃信她就是那个对的人 。于是两人结为夫妻,在枪林弹雨中相互扶携,相互成就,一起走过中国革命的危难与辉煌,成就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姻缘佳话 。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问“周恩来和邓颖超为什么没有后代”?高赞回答:谁说的 , 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周恩来与邓颖超
我们从周恩来故居离开后,又径直抵达周恩来纪念馆 。
这番历程仿佛是很明确地从一个人的出生,直奔到人生尽头 。
纪念馆展出的照片与实物都很多 , 犹如一生之书,要花很久才能真正读清透 。但有两处是很容易的 。
这是一张很大的油画 。
校长问学生:“你为什么读书?”
十四岁的周恩来站在课堂上 , 目光如炬,壮志凌云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展馆里其他记实照片不同,这幅画是根据回忆创作的 。这一句誓言,百年前如此,如今也仍旧不可忘记 。
而今日之下,忘记的人又太多了 。
周恩来纪念馆,摄影©孤城
另一处湖泊环绕的主馆,二楼,阳光和煦地照进来,周恩来汉白玉坐像在大厅前方 。也许这是他的魂灵在人们心中最好的化身 , 纯洁无瑕 , 庄重有爱 。
穿过主馆,另一侧是陈列馆 。馆内放着周恩来用过的望远镜,骑过的马(标本),穿过的风衣,还有坐过的红旗轿车……
最后 , 是送别 。
多么遗憾,周恩来没有看到今天的美好 。在他宽厚沉稳的容颜下,是殚精竭虑争分夺秒地燃烧,是没日没夜地奔波与思考 。有时候会想,这样一个人物,能再活得长久一点多好,哪怕对接下来的中国,紧跟着的日新月异 , 就看一眼也好 。
周恩来总理
小学课本里《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时老师要求背诵,就觉得那篇课文忒长了,现在再读发现原来不过五百字?
想来不是文字长,而是浸在文字里的哀伤太长,思念太长 。
淮安是座让人备感温暖的城市,那是一种在泱泱文采中所涵养的谦逊,据说淮安小朋友都会背一首叫《淮安名人知多少》的儿歌:
开国总理周恩来 , 初汉三杰有韩信 。
西游才子吴承恩,巾帼英雄梁红玉 。
民族英雄关天培,我是淮安小主人 ,
踏着名人的足迹,学好本领建家乡 。
穿过运河,告别总理,接下来我们要直奔淮河入海口了 。淮水汩汩,映照岁月,一定是不甘心就这样终结 , 于是在最后的一段里程,滋润出一个地灵人杰的锦绣淮安 。
【淮安简介 安徽淮安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