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习俗之添坟和修坟茔 食祭余是什么东西

导读:纵然是死者已经化为枯骨,已经看不到鲜花,尝不了祭品,但是生者却得以寄托绵绵无尽的哀思 。清明扫墓的流程仪式很多,其中添坟和修坟茔就是其中一项,那么食祭余是什么东西呢?下面是小编对清明扫墓习俗之添坟和修坟茔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

清明扫墓习俗之添坟和修坟茔 食祭余是什么东西

文章插图
清明扫墓习俗之添坟和修坟茔
所谓添坟,是指给坟墓增添新土 。坟墓历来被视为体魄之所归,是死者的房屋 。添坟即为死者修补加固房屋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坟墓上的土往往流失很多,需要修补;另一方面是因为清明节后雨季很快到来,需要加固以防夏天雨大漏水 。因为添坟是清明扫墓的一项重要内容 , 所以经常能看到上坟人扛着锄头、铁锹走向墓地的情景 。
除了添坟外,由于民间多相信清明时节不忌坟墓的方位吉凶,此时迁葬、修理坟茔的就格外多 。在广西桂平有“拾金”的做法,实际上也是一种迁葬习俗 。由于境内土质疏松,葬地常有水泉之患,但人们多信奉风水之说,讲究地形,而不肯细验土色 。因此葬后不过几年,往往被水、泥所淹 。当地人常趁清明墓祭时偷看坟墓情况 , 如果情况不好,就捡拾其骨,放入“金斗瓮”中 , 叫作“拾金” 。
食祭余是什么东西
食祭余通常指扫墓之后,扫墓者分享祭祖后的饮品和食品 。在河北望都,这种活动叫作“吃会”;在浙江嵊县 , 叫作“吃清明酒”,缙云叫作“散清” , 宣平叫作“吃清” 。在福建崇安,叫作“做清明” 。在陕西绥德一带 , 称为“上坟会” 。甘肃灵台,称为“清明坟头会” 。四川渠县一带,则叫作“清明会”或“人伦会” 。
一般来说,食祭余的地点各地不同,有的在家中,有的在坟附近,有的则在田野风景优美处 。福州一带就常在家中 。祭祖后,往往带一两枝松楸回家,插于公婆龛(供奉祖宗神主之龛)前,而后将祭品烹煮熟 , 全家大吃一顿 。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宛平一带,人们习惯于田野风景优美处享用祭余:
清明日 , 男女簪柳出扫墓,担樽榼,挂纸钱,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以纸钱置坟岭 。既而,趋芳树,择园圃,列坐馂余而后归 。
彝族人清明节拜扫后 , 往往就在坟前铺有青松毛的地上“陪祖先吃一顿饭” 。广东翁源有的人家,会在墓前生火聚餐 。清水描写过民国时期当地人聚餐的情景:
人数多了 , 三三五五掘一个锅灶,在坟前后,星罗棋布 。天气晴暖时 , 移至树荫下,松涛呼啸 , 凉快宜人 。炊烟绕缭,有如薄雾 。野外聚餐 , 醉饱而归 。
“对于这种饶有诗意的生活”,普遍认为是值得“欣赏讴歌的” 。这种生活对于现在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种向往呢?当然,我们向往的不仅是炊烟缭绕,更是家人团聚的温暖与亲密 。
扫墓新风
烈士丰碑何巍峨,空中荡漾红旗歌 。
长垂塞上风云占,民族精英永不磨 。
这是郭沫若先生在清明节凭吊张家口革命烈士纪念塔时写下的诗篇,它对革命烈士进行了深情地凭吊和热情地讴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每届清明节,机关、学校、企业组织、民间团体等多会组织工作人员和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这已成为新的风俗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 网上扫墓也已经为许多人所认可 。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优势,构筑对陈年往事、昔时故旧的纪念平台,通过点烛、上香、祭酒、献歌、留言、手机短信,虚拟实景扫墓等方式表达对故人的思念 。
近些年来,一方面因为焚烧纸钱被视为封建迷信,另一方面因为缺乏防火措施下的焚烧纸钱极易引起火灾(事实上,因为清明烧纸引发火灾的事件屡屡见诸各种媒体),一些人扫墓时开始选择敬献鲜花以代替焚烧纸钱 。
对生命的缅怀
对于逝去的生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缅怀方式 。清明扫墓是中国人的选择 。这种方式包含着中国人对于宇宙、对于历史、对于人生的基本看法,是中国人尊重历史、知恩而报的现实表达 。
扫墓让人在当下想起过去 。是的,在纸钱的火光、供品的香气、新添的黄土、坟前被拔去的荒草中,记忆将时间打碎重组,人们会发现逝去的并未完全逝去 , 离开的并未永远离开,陨落伴随着重生 , 祖先与我们同在 。
扫墓让人在想起过去中珍惜现在和未来 。聚散离合不过是瞬间的风景 。阴阳永隔,死去的毕竟死去,供品虽然鲜美,祭酒虽然甘甜 , 可一点一滴又何曾过到九泉?因此,活着的人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必须善待自己的生命!
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一起,表达着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承前继后,这就是扫墓在缅怀逝者、表达哀思的形式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
【清明扫墓习俗之添坟和修坟茔 食祭余是什么东西】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清明扫墓习俗之添坟和修坟茔,食祭余是什么东西”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