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源于中国,皇家有皇家的茶道 , 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 , 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 。一句话 , 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茶的起源 。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 。都盛产茶叶 。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 。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 。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在我国中原 。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 。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 。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 , 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 , 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 , 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 , 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 , 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 , 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 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也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 , 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宋代则有「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上铺着织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 。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 , 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纪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和中国无关,只吸取中国的精髓及精华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 , 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斗茶」的趣味也更加日本化,人们不仅更加注重豪华,而且还更讲究风雅品味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起源于日本本土,但吸收了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茶道基本用具茶道基本用具「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 , 干燥后储存备用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抹茶平安中期(九世纪末) , 「团茶」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注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公元1191年 , 日本僧人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普及 。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中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并被起源于日本本土的茶道所吸收 , 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被吸收的最早传播者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工夫茶清代 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 。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饮工夫茶 , 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茶具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 , 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中国茶道中国茶道此中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置茶器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理茶器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⑤茶刀:取、倒茶叶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分茶器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的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 。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品茗器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涤洁器①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 , 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茶巾:主要用于干壶 , 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配件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 。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 。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贵族茶道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 , 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 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雅士茶道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 , 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 , 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 。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 。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 。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禅宗茶道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 。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吸收中国,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世俗茶道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炯阜止倨?。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 , 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 。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 。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佛教茶道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 , 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 。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 , 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 , 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 。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茶诗 。题德玄上人院(杜荀鹤·唐)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 , 此理同师悟了然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

茶诗 。失题(陈继儒·明)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
【中国的茶道-茶文化】苏东坡~茶联:《招隐寺内》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