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朝代,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 , 都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谈资 , 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建文帝的失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修建紫禁城,到明中期那几个奇葩的皇帝,以及后来的皇权旁落,太监独大,这些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
除去这些,小到老百姓的生活,大到国家外交,还有值得称赞的完善的官阶制度,再到今天我们今天一起了解的由盛及衰的藩王制度,都是非常有料 。我们今天不谈其他,就单单说说他的官阶制度,重点分析一下明朝的藩王制 。
何为藩王
所谓藩王又称为蕃王 , 也就是拥有封地或者封国的亲王或郡王 , 他们是介于天子与地方官吏之间的二级统治者 。藩王多为宗室成员,或者战功卓越的大臣,以及地方势力的首领 。他们在自己的藩国内行使最高权力,相当于土皇帝 。藩王制的起源很早,历代的藩王几乎都是拥有很大的军事政治自主权,他们的存在,在增加国防安全的同时,也弱化了皇权 。下面重点说下明朝的藩王制 。
明朝藩王的兴衰
明朝除了开国初期分封的那些藩王,后来的绝大多数的藩王是没有实权的,甚至到了明朝后期,他们的行动都是受到了限制 。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按照当时国情,在尊王攘夷的指导思想下,借鉴了历代分封制,创建了明代藩封制度 。他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元代残余势力 , 监视、限制其他异姓王,巩固新政权 。
1.开国封藩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之初曾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为国家,下安生民 , 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随之就展开了行动,朱元璋从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四年,十一年间,他先后分封了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为蕃王 , 他们的封地遍布边疆及内地的许多主要城市 。最初这些藩国是作为巩固新政权的军事组织 , 军权极大,单单王府的护卫就动辄几千上万人 。
特别是防守九边的九个藩国,为了抵御外族更是加强军事训练,有提兵专制的权利 。为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 这些手里拥有极大的军事力量的边疆藩王在抵御侵略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朱元璋曾经感叹,“朕无北顾忧矣” 。
2.藩王做大
藩王制虽然给明王朝的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的弊端和不安定因素却也不小 。
朱元璋作为一个生性多疑又非常有谋略的皇帝,也意识到了藩王制对皇权集中潜在的威胁,于是对这些蕃王又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 。规定各个藩王“分封而不锡土 , 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藩王受封后必须到封地就藩,而且彼此之间不得有来往,即便回京,也不许同一时间 , 等等此类,来约束藩王 。
朱元璋为避免他们互相勾结,也是操碎了心 。然而做了这么多,却没有对军权做过多要求,最终还是致使藩王势力严重膨胀 , 镇守北部边疆的各个藩王膨胀尤甚,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 燕王朱棣更是拥有“节制沿边士马”的权利 。
3.靖难之变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薨逝,由于先立的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直接越过其他儿子 , 让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朱元璋选的这个继承者让燕王朱棣的强烈不满 。再加上建文帝登基后,首先就是削藩,废削五王,直接激化了朝廷与藩王之间的矛盾,甚至决裂 。
建文帝又把燕王的精兵护卫调到塞外防守,这就更加剧了朱棣的危机感,致使本来就有野心的朱棣由不满到反抗,发动军变 , 史称“靖难之变” 。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致使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随之继位 。当然这个过程是复杂漫长了 , 历经四年之久,但是最终结果还是朱棣获胜,这也算是藩王成功反杀天子的典范了 。
4.“藩禁”之制
朱棣登基之后,虽未继续“削藩” , 但是作为一个藩王上位者,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推进藩禁制度,在原来朱元璋对藩王的限制政策上又增加了诸多限制 , 最后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藩禁”制度 。
藩府成员不农、不工、不士、不商,只能作为皇帝宗室享受政治待遇 。爵禄也有明确规定,分六个等级,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不具备亲王、郡王头衔的宗藩人员隔代降级,直至第六代都降为奉国中尉 。具有亲王、郡王头衔的这类人的嫡长子、长孙都可被册封世子,世孙 。
宗藩在经济上享有极大特权,除了禄米,朝廷还负担其他费用 , “册封及宫室、婚姻、丧葬诸费皆给于宫” 。王府内部还配备公署 , 官署,只不过这些部门只是处理王府内部事务的,不能对地方政务起到作用 。
藩王虽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 军事权力却是逐渐丧失,直至最终被剥夺,朝廷明文要求,各宗藩“不许擅役一军一民” 。朱棣只是在收回兵权的同时,用这种“推恩”的形式优待宗藩,保证他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没有了军权 , 这些藩府成员逐渐成为了只享受禄米的寄生集团,而且人数越来越大,甚至在明朝中后期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 。
寄生阶级
虽然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对藩诸多限制,但是难免也会有顾及不到的地方,被剥夺了兵权却依然享有参政权,且又有野心的藩王们,并未就此真心臣服于朝廷 。他们采取迂回手段,通过被成祖忽略的“参政”来继续进行权力争夺 。1.最后挣扎
最突出的就是赵王“朱高燧”,朱高燧在成祖时期就被解了兵权,但是却有很大的“参政权”,甚至在永乐年间还“政务皆启王后行” 。但是他还算聪明,在永乐年间把自己的野心隐藏得很好 , 直到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燧才趁明宣宗初登大宝,立足未稳之际,联合朱高煦 , 又暗中联络山东都指挥靳荣等,里应外合 , 发动政变 。
但是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当年费尽心思采取的诸多“藩禁”措施,并不是虚设 , 致使朱高煦等人军事准备很不充分,再加上朱瞻基御驾亲征,反军很快就败北,政变失败 。
这次事件说明,藩王限制制度还是非常重要 , 最起码,在燕王朱棣之后 , 没有藩王起兵谋反成功的案例 。但是却严重警示的对后来的帝王,致使藩禁制度被严格执行 。
2.藩王末路
随着对这些宗室藩王的严格管控,这些高贵的藩王们几乎完全是被圈养了起来 。他们不能统兵参政,只等“坐食岁禄” 。甚至大小琐事都有朝廷安排,这让统治者对宗藩的管理变得极为容易 。这些人只能生活在本地,不能种田、不能经商,甚至连丧葬,不经朝廷允许都不准出城 。
明初,宗室人口统共才一百二十多人,到了嘉靖年间,达到了三万多,明末时更是达到了二十万人 。这些宗室完全靠朝廷的岁禄过活 , 宗室的急剧增长,给明朝的皇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没钱给岁禄就只能先欠着,这一欠经常就是十年八年,好多不能自食其力的宗室们都过得穷困潦倒 , 甚至不乏乞讨者 。
【明代番王制度:被朝廷“圈养”的寄生阶层】为了解决这些宗室给朝廷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压力,明世宗不得不对“藩禁”制度进行改革,让那些没有封爵的宗室“士农工商各从其便”,就是爱干啥干啥,能自食其力就行了 。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宗室藩王都是这样的 , 还有一部分是真正的肥羊 。那些有“王爷”名分的宗室们,虽然政治失势,但经济上却享受各种特权,而且绝对不会被拖欠“岁禄” 。名下的田产不计其数 。甚至有的地区 , 半数以上的田产都是藩王所有 。这些有钱有势的藩王,虽然享受着朝廷的优待 , 却是不为朝廷出一点力,甚至是不遗余力地压榨百姓 , 这也促进了明朝的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