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没有科举吗?不,它有,只是比较艰难坎坷罢了

之前看头条的时候,见有些网友说因为元代没有科举导致读书人没事儿干,只能写戏剧,所以元代杂剧闻名于世 。
对于元朝没有科举这个观点我是心存疑问的 。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 , 一直是统治阶级稳定统治的利器,元朝会不用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查了资料 。
据百科介绍,元代科举一共举行了十六次,史称“元十六考”,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 。到了这里就知道了,元代没有科举的观点是错误的 。
顺着资料介绍我对元代科举进一步地了解,发现元代虽然有科举,但是元代的科举历尽了坎坷,不仅恢复困难,而且恢复后还被两度废止 。
早在元太宗窝阔台九年(公元1237年),中书令耶律楚材就建议以科举选士 , 被采纳并于当年八月下诏决定次年“历诸路考试” 。

元朝没有科举吗?不,它有,只是比较艰难坎坷罢了

耶律楚材像
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 , (元史记载)“历诸路考试 。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 , 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 。其中选者,复其赋役 , 令与各路长官同署公事” 。考试得士凡四千零三十人,称戊戌选 。
按当初耶律楚材的设想,是以此次考试为开端,逐渐恢复科举选士制度 。戊戌选合格者便取得了进一步参加“精选”的资格 , 而再辟举场,则可取其中精英入仕 。戊戌选是精选的初试或预试 。
但这次的科举安排并没有按计划进行,因“当世或以为非便 , 事复中止”,由耶律楚材建议的恢复科举取士的尝试竟以失败告终 。
此后,科举取士停废多年 , 不曾被提及 。直至元世祖即位后,在积极推行汉法的同时,也曾反复多次议论恢复科举 。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有大臣多次提出恢复科举,但由于忽必烈看重治国之术 , 对儒生“日为词赋空文”深怀不满;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发现科举实行几代后,其本身的道弊也逐渐暴露,读书应试者死守章句,专心于场屋程文,不通世务,难成治国之才,科举选拔人才的实际作用已大大减弱,故对恢复科举并不热心 。
元朝没有科举吗?不,它有,只是比较艰难坎坷罢了

元世祖忽必烈
科举没有立即恢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元朝初期,大量宗室、勋臣和怯薛子弟入仕为官,又接收了金朝降臣、降将,汉人世侯也各自辟置了官属和幕僚,元廷没有通过科举选拔官员的迫切需要 。不过由于呼吁恢复科举者也大有人在,因而长期以来,关于恢复科举的议论和筹备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 。
在官僚队伍的补充和更新方面,由于不能以科举选士 , 则不得不开辟新途径 。而某些低级官员出现空缺时,也常常以吏员升职,久而久之,吏员出职逐渐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举停废造成的人才短缺现象 。灭宋后,又搜罗了一些南宋儒生 。忽必烈后期,多以儒臣任监察和词苑职务,通过他们掌握舆情和整顿吏治 , 也能大体上维持元朝社会关系的平衡 。
这种用人政策的实施使科举选士的重要性降低 , 科举已不再是选士的重要途径 。成宗、武宗的经历又是以领兵镇守漠北为主,与儒生接触甚少,对科举取士更形隔膜 。因而,历世祖、成宗、武宗三朝,恢复科举虽然曾多次被提及,到仁宗即位前,却一直是议而不行 。
到了元仁宗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时期,科举恢复的条件成熟了 。元仁宗自幼生长于汉地,一直有儒臣相伴,特别是名儒李孟,“仁宗在宫中 , 孟曰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 。在怀州四年间,他也始终随侍身边 。李孟依然坚持“汉、唐、宋、金,科目得人为盛”;柏铁木儿也特别提出“先朝尝欲举行而未果” 。这时正值故老人才凋零 , 吏员人仕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明显而且严重,仁宗在潜邸时已“深见吏弊 , 欲痛划除之” 。而久居汉地的蒙古、色目贵族的汉文化素养也有了一定提高,恢复科举的条件终于成熟 。
元朝没有科举吗?不,它有,只是比较艰难坎坷罢了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皇庆二年(1313)十月,中书省臣奏:“科举事 ,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夫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已治人之道,……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 。”于是,十一月,下诏行科举,诏称:“其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 , 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 。”议论了半个世纪的科举问题,终于有了结果 。
但是科举恢复后 , 进展并不顺利 。英宗即位时,出现了一些周折;泰定即位时,几乎又被停废 。到元顺帝元统三年(十一月改至元,1335)十一月 , 艰难推行的科举还是被权臣伯颜所废 。
元朝没有科举吗?不,它有,只是比较艰难坎坷罢了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元统二年(1334年)三月,有诏称“科举取士,国子学积分、鳝学钱粮,儒人免役,悉依累朝旧制” 。重申旧制,看来正是旧制面临危机的反映 。不过,可能是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或争论,支持科举者取得了暂时的优势,旧制被重新确认,元统三年的乡试得以照常于八月举行 。但很快,形势便急转直下 。
元统二年十月,监察御史吕思诚等19人弹劾中书平章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而彻里帖木儿在权臣伯颜的支持下,视事如故,台臣却多被迫辞职 。由于台臣多由科举人仕,对权臣的为所欲为多有牵制,早已成为伯颜的政治敌手和擅权的最大障碍,自然也为他所嫉恨 。而今伯颜的同党又为御史所劾 , 自然迁怒于科举 。所谓“彻里帖木儿挟私憾 , 奏罢进士科”,实则不过是秉承伯颜的意志行事罢了 。废罢科举也就成了他打击政敌的一种手段 。他既希望利用废罢科举打击儒臣 , 也想以此换取反对科举诸社会势力的好感 。于是科举首当其冲,成了元朝后期社会各政治派别斗争的牺牲品 。
在废科诏书草就而未用玺印之际,参知政事、知经筵事许有壬向伯颜力争,却终不能挽回 。十一月,废科诏书下 。
但是,儒臣为保卫科举也可算不遗余力 。罢科举的诏书颁下仅三个月,该年闰十二月,御吏台再以指斥武宗和取内侄女为己女冒领珠袍事弹劾彻里帖木儿 , 彻里帖木儿被流放于安南 。于是他们又开始为恢复科举奔走呼吁了 。其不知彻里帖木儿的去留对科举并无决定性影响,伯颜不下台 , 科举实不可能恢复 。因此,直至脱脱配合顺帝除去伯颜后,科举才得以重新进行 。
元朝科举虽取人有限,却依然是广大士人阶层的希望和利益所在,废科之举激起了士人普遍不满,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 给元政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反对科举的政治势力也没有从中得到更多好处 。伯颜试图以废科举排斥打击政敌的结是加速了自己的垮台 。
至元六年(1340)初,伯颜被贬死 。年底 , 顺帝下诏恢复斗举 。至正元年(1341),科举再兴,直至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亡 。


【元朝没有科举吗?不,它有,只是比较艰难坎坷罢了】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