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面对十九世纪早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时,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通过虚构出一些人道主义典型形象,提倡情感教育 , 反对激烈的群众性暴力运动 。虽然有人对其思想持否定态度,但从多种角度看,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还是颇具魅力的 。
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传》自序中曾写到:“我宁愿让自己信笔执书,在更广阔的范围里来描绘英国的风光和人物 。”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双城记》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广阔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情节、严谨有序的结构 , 演绎出发生在这两个城市间的一段充满善与恶的“童话故事” 。《双城记》
莫奈特:人道主义的化身
莫奈特医生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狄更斯笔下的人道主义典型 。年青时候的莫奈特是闻名巴黎的外科医生 。1757年的一个月夜,他被一辆突然飞驰而来的马车带到一座官邸,被迫抢救一对受伤的姐弟 。在诊治的过程中,他了解到那位农妇被艾弗雷蒙德侯爵之弟强占,其夫被害,父亲被气死,弟弟在复仇时也受了重伤 。目睹了这一惨剧的莫奈特医生 , 愤然写密信向朝廷大臣告发艾弗雷蒙德兄弟的暴行,却因此被关入巴士底狱长达18年 。获释后,精神失常的医生被女儿露茜接回伦敦,并逐渐恢复了健康和神智 。面对封建贵族鱼肉下层百姓的社会现实,莫奈特医生没有选择忍气吞声,却因仗义执言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苦难,自身也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
《双城记》正文
在英国生活多年之后 , 当莫奈特医生得知与自己的女儿真心相爱的青年查尔斯·达内尔的真实身份却是艾弗雷蒙德侯爵之子时,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抛开仇恨 , 毅然成全了他们 。大革命爆发后,达内尔被捕入狱,年近七旬的莫奈特医生又重新回到那个带给他伤痛的地方 , 一方面尽力营救女婿,一方面又一视同仁地为监狱中的所有的病人治病,体现出一种博爱精神 。
卡尔顿 :为了爱情,死而无憾
锡德尼·卡尔顿是该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最初被人们视为律师斯曲里弗的一只懒散、嗜酒成性的“走狗” , 总是恭顺而尽责地替斯曲里弗效劳,“带着一身无用的精力,置身在一片荒芜之中” 。他深爱着露茜,却也深知自己的堕落无法带给她幸福 。他将露茜视为一种不可破坏的美,期望她和达内尔能有美好的结合,并向露茜承诺:“如果我的生命里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愿意为您和您所爱的人做出牺牲 。”剧版《双城记》
他带着对露茜深沉而无私的爱,在达内尔生命垂危之时,用自己的生命代替了他 。能够为爱而死,他觉得死而无憾 。“我现在所做之事 , 远胜于我曾经做过的一切;我今日获得的安息,也远比我所能想象的恬静” 。作家也引用了圣经里的话——“主曰: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者,虽死,必复活;或者且信我者 , 必永生”——将卡尔顿的利他精神颂扬 。
德法热太太:复仇恶魔
德法热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更是一个可怕的复仇者 。被艾弗雷蒙德侯爵害死的农妇一家就是她的亲人 。所以她对贵族、对艾弗雷蒙德一家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 。大革命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到战斗中 。看到敌人倒下 , “她突然兴奋起来,一脚踩住他的脖子,用那残忍的小刀——早已准备好的——砍下了他的头” 。影版《双城记》
然而,杀死这样的敌人绝不会满足她的复仇欲望 。当达内尔被捕并在莫奈特医生的艰难营救下终于被释放后,她依旧不肯罢休,拿着丈夫发现的莫奈特医生当年在狱中的血书去举报,欲将无辜且早已放弃贵族身份的达内尔置于死地,并直接导致了卡尔顿的悲剧 。
不仅如此,她连露茜、孩子和莫奈特医生也不放过 。她声称:“我 , 我本人,一点儿不把那医生放在眼里 。他保住他的脑袋或失掉他的脑袋 , 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 。但是艾弗雷蒙德家族的人必须斩尽杀绝,当妻子的必须跟着丈夫去,孩子必须跟着父亲去!”仇恨让她变成了魔鬼的化身,自童年起就根深蒂固的冤屈、仇恨意识使她变得丝毫没有同情和怜悯之心 。最后,在与露茜的仆人普洛丝小姐的扭打中 , 她被自己的手枪打死了……
【动荡年代中的善与恶:从《双城记》浅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双城记》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