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大流派的佛教造像艺术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极为丰富,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面目狰狞的佛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界,这样的多神崇拜具有典型的印度风格 。
阿育王 , 一个血雨腥风的召唤者;同时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修行者 。这个孔雀王朝的“恶暴”之王 , 在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后 , 终于在佛祖庄严而慈悲的塑像下顿悟,皈依佛门 。于是,佛教迎来了继释迦牟尼之后的第二位重要人物 。
在他的推崇下佛教开始在亚洲地区广为传播 。南传佛教扎根于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被称为巴利语系 。北传佛教分为两支,一支从印度抵达西域,在汉朝时传入中国、日本、朝鲜等地称为汉语系;另外一支则在西藏地区传播,称为藏语系 。相同的种子,落在不同的土壤里 , 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三大流派,同时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佛像雕刻艺术……
藏语系佛像——苯教与外来元素的完美融合
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以前,藏民族信奉原始的苯教 。在公元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200年间,佛教从印、汉两地传入西藏地区,成为藏传佛教的形成时期 。公元10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500年间 , 佛教再次从印度传入,促成了藏传佛教的大繁荣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但吸收了原始苯教一些神祗和仪式,在造像上更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 苯教神像的遗风在藏地佛像的脸上留下了根深蒂固的表情 。
藏语系佛像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其形象一旦形成便固定下来成为模板,几百年前的佛祖像或者观音像与当代的相差无几:释迦牟尼像左右必定有两位弟子护法,药师佛的左右一定会出现日月二神……制作佛像和唐卡的工匠在正式“上岗”之前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不仅要掌握纯熟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将各种佛的造型和规制烂熟于心,在制作过程中不能有丝毫差池 , 也不允许任意发挥 。这一切都源于藏族同胞对佛的虔诚和敬畏,在他们心目中更改佛的形象便是对佛祖的不敬,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极为丰富,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面目狰狞的佛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界 , 这样的多神崇拜具有典型的印度风格 。其中祖师系、佛系(一般密宗的佛像在前;显宗的佛像在后)、菩萨系、佛母系、罗汉系、护法神系、财宝天王系构成了藏传佛教佛像的重要分类 。在藏传佛教佛像之中,祖师的地位较为尊贵;男女双身像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内容 。
将佛像分为藏东(昌都、四川藏区、甘肃、青海)和藏西(以阿里为代表)两个部分,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藏地造像艺术的特点和演变 。
藏西的佛像,受克什米尔的影响较大,也有东印度造像特征在佛像上显现 。在古格王朝时期,有大量东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的高僧来此传教 , 不同地域的造像风格也被融进藏西铸像艺术中 。藏西佛像一般在精细的璎珞、臂钏、手镯或坐垫外镶红铜或者镶银,而镶绿松石、宝石的不多见 。从整体来看 , 大多数是细腰、眉长耳阔,佛的眼睛镶银、佛的胸部呈三角形,一般耳环是空的,佛的臂钏非常饱满,但是胎质较薄 。
藏东与中原地区关系更为密切,在造像的特征上受汉传佛教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这里的佛像既有汉式特征 , 又有藏式特征 。此处菩萨的造型大多数是宽额阔脸 , 颧骨部比较高 , 鼻翼宽而肥,佛像的胸部比较宽厚,显得雄壮有力,而菩萨像的胸部多采用汉式衣纹手法 。
汉语系佛像——外来艺术的彻底汉化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日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与藏语系佛像的千佛一面不同,汉语系佛像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不同朝代具有鲜明的特征,造像风格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从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开始,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 , 最后在产生了中国化的禅宗后走向衰落 。这一切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接受这种外来宗教到改造、消化并最终摆脱它的过程 。中国人固守着自己的理性主义,这也是为什么这片土地上,不会产生印度教中梵天、湿婆那样极端恐怖神秘的神灵 , 而塑造出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神佛造像的原因 。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佛像雕塑脸上那种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正是当时门阀贵族的审美体现 。“秀骨清相,似觉生动,若对神明”便是那个时代佛像给人最直观的感觉 。在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中,尚存部分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让我们仍然可以直观地看到 “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这种飘渺形容背后的真实形态 。
伴随着隋唐王朝的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的时代,渐渐形成了与战火连绵的南北朝截然不同的美的典型 。佛像雕塑的秀骨清像、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质朴拙重等过渡特征,到了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神情不同,唐塑拥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高不可攀的神明变得关怀现世、可与请求 。从雕刻技法上来说,出现了所谓“薄衣贴体”的表现方式 。佛衣被刻划得极其轻?。路鹉艽ッ郊》艉腿馓澹?犹如湿水贴身一般 。在造型上以丰满为美,很多出土的佛像甚至有肥硕之感,更突显了这个时代佛像雕塑的现实感 。这与唐代盛行的“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顿悟成佛”到“呵佛骂祖”、从“人皆有佛性”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从“从凡入圣”到“从圣入凡”,禅宗的哲学在于“声默动静,一切声色 , 尽是佛事”,现实生活的美学在宗教艺术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 。
就在佛像艺术和绚烂的世俗生活紧密地结合之时 , 宋明理学的登?。?终结了佛像雕塑艺术这场华丽的冒险 , 转而用刻板和规范化将其代替 。纵观宋代之后的佛像作品,便能深切地感受到它们的空洞与无神 。即使是体积极大 , 但精神全无 。壁画和雕塑与前代相比毫无生气 , 概念化明显 。北魏图案的活泼和跳跃、唐代图案的自由和舒展再也找不到了,剩下的只有一派清凉和呆滞 。这让人想起宋代的理学,既没有迷狂的宗教激情,又失去了纯粹的名理思辨,重视的只是学问议论和伦常规范 。唯一可说的大概在于此时雕刻技法的纯熟和洗练 , 菩萨像如同现实中的贵妇形象 , 雍容大度,装束华贵,一些金质佛像头戴花冠,中镶宝石并刻有繁复的蔓草图案,美丽高贵姿态自然,这都是宋代佛像的标准形象 。
哲学和艺术与壁画和雕塑相伴相随,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哲学里,当现实照进理想 , 宗教和虔诚就这样从艺术的领域里渐渐隐去,剩下深入骨髓的理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
巴利语系佛像——更重视肢体语言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已在东南亚开始流行 。翻开史料,我们在《太平御览》中找到了线索:“扶南西七干余里,地皆平博 。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事佛 。”而《水经注》中也有记载:“扶南举国事佛”,这里的“扶南”就是柬埔寨的古称 。公元2至6世纪 , 东南亚佛教已很盛行,与更早时期传入的婆罗门教相互融合,独具特色 。受此影响,东南亚地区的佛像也融合了两者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巴利语系佛像艺术 。
【亚洲三大流派的佛教造像艺术】南传的是小乘佛教 ,  固守释迦牟尼的本意,认为神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生命长短,而最终的归宿都是轮回 , 人的解脱在于自我修炼达到涅盘 , 由此逃脱轮回解脱痛苦 。因此巴利语系佛像拥有了一个显著的特点:身材相当苗条 。这不仅代表了当时贵族们对苦修状态的理解,更是他们心目中修行得道后佛的形象 。
南传佛教最初恪守佛祖“不允许建立佛像”的戒律,不崇拜佛像雕塑,而是用脚印、法轮等象征物来表示佛陀 。不过这样的规定在后来的佛教推广中成为了障碍,信徒们发现不借助佛像的力量,很难发展到信徒,于是在近代受大乘佛教的影响 , 他们也开始修造佛像 。不过他们仍然很注重佛像的手印 , 用各种姿势的手印来表达了丰富的含义 。在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入越南、泰国、柬埔寨的过程中,手印成为一个固定的表达方式,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跨越不同的国度和文化,成为信徒们心中一股神秘的力量 。行走在巴利语系的佛像丛林中 , 如果不懂得手印的意义,就失去了和神交流的语言 。
斯里兰卡丹布拉金庙第二窟佛像 。丹布拉金庙由一块巨大岩石雕刻而成,公元前89年,瓦拉加姆巴国王建造并装饰了这座寺庙 。里面的洞穴顶部和墙壁都有根据岩石轮廓创作的宗教绘画 。卡丹布拉金庙有150尊根据佛教次序排列的佛像、许多斯里兰卡的历史人物雕像和印度神像 。一尊由这块岩石雕刻而成的14米高佛像耸立于第一个洞穴内 。
嘎玛嘎赤画风的文殊菩萨·三怙主唐卡:

亚洲三大流派的佛教造像艺术


亚洲三大流派的佛教造像艺术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