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节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古代情人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 其乐融融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 又称为上元节(theLanternFestival) , 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 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文章插图
2、古代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在古代情人节是元宵节,严格的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是比七夕节要胜出的,在古代平常的女孩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 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 。也正是元宵节 , 为古代的女孩子创造了一个优幽会情郎或者结交才俊的机会 。他们也可以在这个时候互诉衷肠 。
在古代元宵节可以称为情人节 , 是因为古代的宵禁制度产生的结果 。这个制度自周代就实行了,百姓的夜晚是不可以随便出行的 。因为有这样的制度,再加上封建礼仪的束缚,古代女性外出活动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一般都是留在家里 。所以他们不是亲戚关系的,男女是很少有机会相聚的 。而在有一天 , 也就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出入 。也真是这样,他们才可以结交到自己喜欢的人 。所以古时候把元宵节称为情人节 。
在唐朝的时候,本来很多皇帝就喜欢元宵看灯也是非常喜欢亲自参加的 。也正是这样 , 唐朝女性在政府的组织下也积极的参加元宵关灯的娱乐活动,甚至连宫女都是可以外出的 。从此以后元宵节张灯关灯一直是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在宋朝的时候,也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对女性的出游没有严格的限制,不论男女老幼,或者身份高低,都是可以参加这种活动的 。在古代的青年男女都是听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本就很少有交往的平台,所以元宵节的开放也就成了青年男女去寻找爱情的良日 。
在古时候的元宵节晚上,一些青年男女在街头上借着赏灯的名义会用眼角的余光看异性 , 一旦看上心仪的人就会自报家门如果有眼缘的话,就会回家以后向各自的父母禀告父母,就可以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来走一下,让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
七夕并不是古代情人节,那是哪天呢?七夕怎么变成情人节的呢?
元宵节 。古代夜晚都会有宵禁,只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会开放宵禁 。这样,元宵就成了普通百姓一年中最盛大的狂欢 , 也是情人约会的好日子 。
在古代,七夕节称之为乞巧节,是女孩们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 。而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 , 有放花灯的习俗,所以元宵节这一天才是约会邂逅的情人节 。
古代的情人节是七夕 。在七夕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见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情侣们会表达爱意、一起上街游玩等等 。
文章插图
3、上元节是古代的情人节吗上元节是古代的情人节 。在中国古代 , 上元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 。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 , 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 。可见,上元节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
上元节古代怎么过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只有上元节这天 , 年轻多情的男子女子,才有理由光明正大地夜晚出来,赏灯看花之余,或许还能遇到良缘 。
唐中宗景龙四年上元之夜,中宗就与皇后出宫观灯 。唐朝女性在政府的组织之下,也积极参与元宵观灯的娱乐活动,甚至宫女都被允许外出 。
虽然宋朝的民风远不及唐朝开放,但是在元宵节那天,对女性出游也没有什么严格限制 。那天不论男女老幼 , 也不论身份学识,参与游玩的人最广泛 。
文章插图
4、古代的七夕节叫什么七夕节 ,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 。节日里有曝物、乞巧等俗 。民间搭彩楼于庭院,谓之乞巧楼,妇女摆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 。有的地方以此为“少女节” , 年轻姑娘举行“慕仙盛会” 。
江南一带,是日解孩子脖颈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 , 谓之“送健绳” 。广州一带甚重七夕,家家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 , 于月下祭拜七姐 。广西等地在这一天储水,叫做“双七水”,传说用此水沐?。?可以避邪祛病 。七夕节 , 也流行于一些少数民族中 。
乞巧文化
在这一天,有穿针乞巧的活动 。《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俞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在唐代 , 宫女们到了七月七日,将蜘蛛装在小金盒子里,第二天才打开盒子 , 以蛛丝的疏密,确定得巧的多少 。慢慢的,这一种乞巧就变成游艺活动 。
元代时 , 七夕穿针的针为九尾针,比普通的针多好几个孔,又称玄针,由于要全部穿上丝线,难度很大 , 因此就成了测验智巧 。相反,也更能引起宫女的兴趣,竞相前去穿针,争强斗巧,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有传说为证 。大体的故事是牛郎出生很苦且忠厚老实,生活中又受到排挤,而织女因为偶然下凡沐?。ü匣婆5拇楹狭饺四嫣煲庀喟钤诹艘黄?。此事被王母知道 , 勃然大怒遂把二人拆散,从此以银河为阻,两两相隔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 , 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 , 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阴历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所以有了七夕之说,并在近年七夕被称为了中国的情人节 。
乞巧节 。是女子为了获得巧手技艺而设立的节日 。这一节日里,很多女子会祈求神明给予她们巧手艺,主要是在针线活,家务等以女子手艺为主的技艺能力 。
这些做得好,就等于做了一个相当有意义的女子 。丈夫便也会对她刮目相看 。
乞巧节
文章插图
5、中国古代情人节是至少在汉代,七夕节就已经出现了,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 。那古人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呢?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七夕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 记录了汉朝怎么过七夕:“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 。”意思是说: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 。因此,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欢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女子们比拼、学习女红技能的日子 。这种风俗叫作“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 。它的起源跟织女的传说有关 。民间传说中 , 织女最初是织布的,所以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的乞巧风俗 。而传说中的织女又是和牛郎相伴的,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 。但这个传说仅限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 , 与民间的男欢女爱并无关系 。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也许增加了新的内容,但始终不变的是女性乞巧,而且也从来不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节日 。另外,古代的七夕节,仅限于未婚女性过节 , 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们聚会,互相切磋女红技巧,聚餐玩耍 。所以 , 七夕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而更像古代的“妇女节”或者说是“女光棍节” 。
其实大家想想也能明白,在三纲五常等儒家观念影响下的古代社会,女子出门并不是那么随意,特别是未婚女性 。所以不大可能在七夕这一天和情人约会 。那中国古代真的就那么死板 , 没有类似情人节的节日吗?也不是,要说类似的情人节,还是有的,那就是元宵节 。
元宵节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至少在东汉末年就有了,也存在大约两千年了 。那时的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每到这一天,大城市都会张灯结彩 , 歌舞升平 。无论是达官显贵 , 还是市井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 。宋朝以前,城市有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跑到街上会被官府巡夜的惩处,唯独上元节例外 。唐朝时上元节的晚上开禁三天,大家晚上随便出来玩 , 赏灯逛街 , 不回家都行 。到了宋代,虽然没宵禁了,但女性在晚上仍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不过上元节这一天仍旧是特例,成为女性少有的能随便出去溜达的日子 。姑娘们上街,小伙子们出动,年轻的朋友们在一起,干什么都快乐 。后面的故事不用我讲 , 大家也能猜到 。宋代诗人辛弃疾就写过一首描写上元节夜晚场景的诗词《生查子·元夕》 , 诗中“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两句脍炙人口,讲的就是上元节晚上幽会的内容 。所以,上元节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
在历史剧《大明宫词》里,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的夜晚遇上了她心仪的男子“昆仑奴”,这恰恰凸显了上元节的情人节色彩 。
△上元节观灯(出自李嵩《观灯图》)
【古代的情人节叫什么,元宵节是什么节日】△古代的七夕节(出自《汉宫乞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