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闺二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春闺二首[作者] 崔道融 [朝代] 唐代
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 。
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 。
【秋霁本意原文、作者,春闺二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欲剪宜春字 , 春寒入剪刀 。
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
《春闺二首》作者崔道融简介崔道融 , 生卒年待考 。唐代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 。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乾宁二年(895年)前后 , 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 。僖宗乾符二年(875年) , 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 。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 。与司空图、方乾为诗友 。《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
崔道融的其它作品○ 梅花
○ 西施滩
○ 溪居即事
○ 溪上遇雨二首
○ 秋霁
○ 崔道融更多作品
文章插图
2、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原文_翻译及赏析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宋代·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羁旅,孤独,写景思乡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 。峰回路转,曲折尽致,读来只觉精神飞动,情韵无限 。
“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 。锦树 , 指秋霜染红的树木 。一肩行李,秋色如画 , 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 。此词意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 。“疑无地 。”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 。
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 。果然,“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 。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 。它看似景语,却包孕著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 。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 。
过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 。“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 。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 , 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 。处此境地,“心”不由已,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凤楼,妇女居处 。这里指家中的妻子 。凝睇,凝神而望 。谩,徒然、空自 。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 , 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 。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并对“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 。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从揣想着笔 , 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 , 不禁黯然伤神 。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 。“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 。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 , 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 。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
曹组,北宋词人 。生卒年不详 。字元宠 。颍昌(今河南许昌)人 。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曾官睿思殿应制,因占对才敏,深得宋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 。约于徽宗末年去世 。存词36首 。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 。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 。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 , 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 , 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 。曹组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唐代·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
一身虏云外 , 万里胡天西 。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边塞, 羁旅 , 抒情思乡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 , 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南北朝·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
秋风别苏武 , 寒水送荆轲 。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边塞,羁旅思乡泪墨洒为书 , 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唐代·孟郊《归信吟》归信吟
唐代 : 孟郊
羁旅思亲
文章插图
3、《渔庄秋霁图》的作者是唐代王维 。()《渔庄秋霁图》的作者【不是】唐代王维,为元代画家倪瓒 。
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 ,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为元代画家倪瓒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画面写的是江南渔村秋景 。近处为山石坡陀,树木四五枝 , 无交错与盘曲,树干挺劲,株叶秀整,四面生枝,参差有致 。中幅为水平如镜的湖面,毫无波纹 , 湖光波色一片空明 。近景坡石呈横势,与纵向的树木构成纵横走势;远处的彼岸的山峦,两层岗峦逶迤 , 在烟雾的笼罩下,只露出半截或山头,或隐或现 。
图上有题画诗:江城风雨歇 , 笔研晚生凉 。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 。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 。郑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
画幅右侧遥岑下的空间里 , 倪瓒自题诗跋,跋曰:“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 。不愿子宜友契而不忍弃捐 , 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 。瓒 。”
倪瓒创作《渔庄秋霁图》之时 , 已经有55岁的年纪了,这幅图画与其在45岁所创作的《六君子图》对比而言,在艺术的面貌上,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固定 。
文章插图
4、渔庄秋霁图》的作者是唐代王维 。()《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五十五岁时的作品
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 。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 。
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 , 参差错落 , 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 , 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 。
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 。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 , 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 。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结体有力,树头枝丫用雀爪之笔型点划 , 带有书法意味 。
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 。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入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
他们主要继承董源、巨然等的山水画传统,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 , 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_的影响,又各具特色 。黄公望发展了赵孟_的水墨画法,并上追董源、巨然,多用披麻皴 , 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其作品有浅绛和水墨两种面貌 。
他的浅绛山水,烟云流润、笔墨秀逸、气势雄浑;水墨山水,萧散苍秀、笔墨洒脱、境界高旷 , 其韵致高于赵孟_ 。王蒙是赵孟_外孙,除受赵孟_影响外,也曾得黄公望指点,又直窥董源、巨然画法 。
文章插图
5、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南山郁初霁 , 曲江湛不流 。
若临瑶池前 , 想望昆仑丘 。
回首见黛色,眇然波上秋 。
深沉俯峥嵘,清浅延阻修 。
连潭万木影,插岸千岩幽 。
杳霭信难测,渊沦无暗投 。
片云对渔父,独鸟随虚舟 。
我心寄青霞,世事惭白鸥 。
得意在乘兴,忘怀非外求 。
良辰自多暇,欣与数子游 。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作者高适简介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 世称高常侍 ,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高适的其它作品○ 除夜作
○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 别董大二首
○ 燕歌行
○ 营州歌
○ 高适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