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地震是哪一年,江西九江地震的地震历史

1、江西九江地震的地震历史1、江西省在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就有了地震的文字记载,距今有1700余年 。
据查考历史资料,304~1971年间共记载江西境内地震事件280余次,确定震中参数(经、纬度)的破坏性地震(震级M≥4级)25次 。其中4级地震9次 , 5~5.9级地震15次,6级地震1次 。1971年,江西省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网 。
据地震台网记录 , 1971~2004年,江西省境内共发生ML2.0~2.9级地震523次 , ML3.0~3.9级地震103次,ML4.0~4.9级地震12次,ML5.0~5.9级地震4次 。江西省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是1806年1月11日会昌6级地震 。
2、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
江西省史料记载和仪器记录破坏性级地震共29次,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纬向不均匀性的特点 。若以北纬26.5°和28.5°为界划分赣南、赣中、赣北三个区域统计,赣南地区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5次,最大地震6级;赣北地区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2次,最大地震5.5级,地震强度和频次都略低于赣南地区;
赣中广大地区地震活动稀少,仅发生2次地震,最大地震5级 。破坏性地震与江西省境内北北东和北东向活动性主干断裂带关系密切,表现沿断裂带成带分布 。赣南地区地震主要沿石城_寻乌北北东向断裂带(即河源_邵武断裂带中段)分布,会昌_寻乌段是地震活动最强的地方 。
1806年会昌6级地震,1941年寻乌5级地震和1987年寻乌5.5级地震等江西省几次较大的地震都发生在该地段 。
赣南的龙南、定南、全南地区位于华南南岭纬向构造带与粤北山字型构造的复合部位,河源_邵武断裂带中段的西侧,是地震活动较频繁和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率较高的地方,据史料记载,1577~1949年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2次 。
上述地区是华南内陆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赣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沿九江_靖安,武宁_铜鼓 , 白沙岭等北东_北北东向断裂以及鄱阳断陷盆地分布 。1971年以来的中小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破坏性地震分布有类似的特点 。
地震活动以赣南地区最为活跃,全省75%左右的ML2.0级以上地震,80%的ML4.0级以上地震发生于此 。其中寻乌_龙南是地震活动相对最强和最为集中的地区 , 发生了1982年2月25日龙南5.0级地震序列,1987年8月2日寻乌5.5级地震序列和多个4级左右中等地震 。
赣北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赣西北,其中九江_瑞昌_德安交界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和集中,发生了1995年4月15日瑞昌_九江交界ML4.9级地震 。赣东北地震活动则较稀少和零散,1971~2003年仅发生ML2.0~2.9级地震14次,3.0~3.9级地震3次 。
赣中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与赣北地区相当,地震活动主要沿石城_宁都_永丰_宜春北西向分布,地震活动水平主要为ML4级左右 。赣南地区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明显高于赣中,赣北地区,这是江西省地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 
江西省破坏性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主要在1562年以后,而在此之前有史料记载的1000多年漫长的时间里,仅有6次地震,显然史料记载存在大量的遗漏 。1562年以来江西省共发生地震23次,20个有震年份,平均每22年有一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发震年份 。
赣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组)发生时间间隔较均匀 。
从1804年寻乌5级地震和1806年会昌6级地震组,1847年定南5级地震,1888年赣州5级地震,1941年寻乌5级地震,到1982年龙南5级地震和1987年寻乌5.5级地震,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为41年,41年,53年和41年 , 平均时间间隔为44年 , 即5级以上地震具有约44年等时间间隔活动的韵律性 。而赣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
1971年以来江西省年平均发生ML≥2.0级地震19次,ML≥3.0级地震3.6次,。ML≥4.0级地震每2年发生一次 。地震活动在时间进程上具有两大特点:一是3级以上地震成丛活动,二是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减弱起伏交替 。 
地震震源深度资料表明,我省地震发生在地壳中的康氏介面附近,但以康氏介面之上者居多,属浅源地震 。 
3、地震地质构造环境
江西省大地构造以北东东向萍乡――广丰深大断裂为界,北部是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以南是华南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 是一个经历了多旋回和多期次地壳运动的地区 。 
晚第三纪末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以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基本特征 , 可划分出鄱阳湖盆地沉降区 , 赣东北掀斜抬升区,赣西北断块差异隆升区,赣中―赣南大面积抬升区和武夷山断块隆升区等5个地面形变单元 。现今构造运动除鄱阳湖等继续下降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以大面积上升为主 。 
江西省深大断裂发育,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大体上形成了东西向,北东及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 。 
东西向构造展布于我省的赣南,赣北两地 。前者属南岭纬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后者为一区域性的东西向构造 。主要有"三南"(全南 , 龙南,定南)–安远–寻乌断裂带和瑞昌–湖口,修水–武宁断裂带 。 
北东及北北东向断裂是江西省境内最主要的断裂,规模大,分布广 。有石城–寻乌断裂带,赣江断裂带,遂川–万安断裂带 , 大余–兴国–南城断裂带,永丰–抚州断裂带,婺源–余干断裂带,萍乡–广丰断裂带 , 宜丰–景德镇断裂带,宜黄–宁都–定南断裂带 , 乐安–于都–龙南断裂带等 。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鹰潭–余干–吴城断裂 , 黎川–抚州–南昌西山断裂 。另外,在会昌–于都,兴国车背,吉安固江,宜春渥江等地断续隐约可见一些北西向线性构造 。 
北北东,北西向断裂和东西向构造是江西省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尤其是北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或东西向构造交汇的地方,更容易发生破坏性地震 。主要构造带的地震活动具有重发性或多发性 。
如石城――寻乌断裂带有8次,赣江断裂带有6次,又如赣西北的北北东向白沙岭断裂带,虽然规模不大,却发生了两次破坏性地震 。该地区在中国东部属于少震区之一 。历史上最大地震是1911年2月发生的九江Ms6.0级地震 。因此 , 这次地震令人震惊和关注,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
从整体上看,江西-湖北-湖南北部一带,在中国大陆而言,地震活动水平相对比较偏低,一些大的地震是中强地震为主 。就九江Ms5.7级地震而言,构造情况基本上是发生在隆起和凹陷交界的部位,这次发生在瑞昌和九江之间,是九岭山的隆起 。
在湖南和江西之间有一个隆起 , 是九岭山隆起的东部 , 接近边界带附近,隆起的东面是鄱阳湖凹陷,地震发生在边界附近 , 靠近瑞昌,在这个隆起上 。可能这点相对其他地方来说差异性大一点 。
历史上,在江西境内发生过多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其中发生过5.5级以上地震多次,最大一次为1806年会昌6.0级地震 。1911年在九江附近也发生过5级地震,以及1361年九岭山以南的晋安发生过5 。5级地震 。公元319年在晋安西边也发生了5.5级地震 。
从总体来看,这种地震是中等强度的地震,也就是中强震 。其中近年来江西南部、北部地震活动相对活跃,1987年8月2日赣南寻乌发生5.5级地震;1995年1月24日寻乌又发生4 。5级地震;同年4月15日在赣北瑞昌、九江、德安等三县交界处发生4.9级地震 。
江西近年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87年 , 当时寻乌县曾有过5.5级地震,这是1949年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破坏性不是很大 。湖北和重庆交界处在1865年发生过一次较大的地震,形成了一个天然大坝,现在这里被开辟为地质公园 , 即小南海公园 。
在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江西省九江市因板块内部地质构造活动曾引起5.7级地震 。就历史来看,这次九江5.7级地震是江西地区百年来强度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 。
2011年9月10日晚23点20分 , 江西省瑞昌市和湖北阳新县交界处发生4.6级地震 。据江西地震局新闻发言人11日上午通报:到目前为止没有大的余震发生;江西省副省长谢茹已赶赴震区,安抚群众;震区已经架设流动地震台 , 可加密和更精确监测地震,震中和震源深度或会有调整 。
2015年6月17日21时29分,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北纬29.7度 , 东经115.7度)发生3.7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震中距九江县21公里,距九江市27公里,距南昌市119公里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西九江地震

九江地震是哪一年,江西九江地震的地震历史

文章插图
2、九江地震的起因地震既然是巨大能量释放,那么就存在释放能量的物质,这个物质到底是什么?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摘要:
根据方法论 , 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 。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 。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 。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 , 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 。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 , 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 , 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 , 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 , 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 , 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 。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 , 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 。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 , 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 , 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 ,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 , 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 。比如山西 , 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 , 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 。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 , 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 , 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 。[1.2.3.4.5]
三,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 , 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 。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 。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 。但事实证明 , 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 , 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2.3.4.5] , 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 。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 , 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
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 。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 。[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 , 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 , 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 , 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 。[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 , 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 , 钚239  , 储量极少 , 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2.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 。[6.27.28]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 。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13.08年)及锎-252(2.645年) 。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 。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 。[34.35]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 。锎-252有96.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 , 并形成锔-248 , 剩余的3.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 。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 。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 。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 。[9.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 。[7.9.24.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 , 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
铀即能自发裂变 , 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 。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 。[12]
五,一个铀矿形成的能量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对比分析
根据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提出的“里氏地震”,汶川八级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约为10亿吨左右当量的TNT,按照一千克铀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所释放的能量,来推导汶川大地震需要多少铀矿石,一般情况 , 铀在铀矿石里的比例约0.75/100,按照这个标准计算,10亿吨TNT当量需要多少吨铀矿石呢?把10亿吨TNT当量换算成铀裂变能量,经过计算 , 需要铀5万千克,换算成铀矿石,约0.6667万吨,这就是说,如果有0.6667万吨的铀矿石完全裂变 , 就会产生10亿吨TNT当量 。
2012年11月5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 ,内蒙古发现大型铀矿,储量达到3万吨,如果三万吨铀矿完全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5亿吨TNT当量 。2016年1月17日 – 1月14日,采访人员从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内蒙古发现七处大型铀矿床,内蒙古的铀矿如果完全释放 , 将远远超过45亿TNT当量,由此对比,内蒙古铀矿如果发生完全裂变,所形成的能量远远超过8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 。[23]
六,地震发生的前后 , 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 。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 , 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 。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 。[13.14.16.25]
七 , 铀矿的衰变、裂变,与地震和余震现象高度吻合
根据奥克洛现象,地球内部存在天然的核反应堆,在一定的时间里就会产生核衰变、核裂变,释放能量,铀矿的大小及含量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大小 , 一旦出现铀矿出现衰变、裂变,那么就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动、地震现象 。[19.20.21.22]
根据天然气与铀矿同存 , 及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推导出,铀矿与地震所发生的位置完全处于同一位置,[1.3]
根据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 。一个铀矿一旦有了锎及锎的同位素存在 , 那么铀矿发生裂变的时间,被锎所决定 , 锎及锎的同位素的衰变有900年的,有几十年的,有几十分钟的,而且是核变的中子源 。
根据铀是氡的母体,铀矿发生裂变,氡就自然脱离母体 , 氡气自然会发生变化 。
根据内蒙古地区铀矿的储量,三万吨的铀矿具备了大地震所产生的当量 。
根据铀发生裂变所产生的高能碎片 , 还会遇到其他核物质及其同位素的裂变或衰变所释放出的中子继续撞击 , 再次裂变 。锎的同位素很多,而这些同位素衰变时间 , 从20几分钟到几百年不等 。更重要的是释放中子,高能碎片接受中子,会继续裂变,进而形成持续的能量释放,直至核物质能量释放完为止,这和每次大地震后的余震过程高度相似 。
根据核裂变的特性,地球内部发生铀矿核裂变,采用声波预测是无法实现的 。
从上面所发现的结果,铀矿与天然气位置,铀矿能量与地震能量地震位置同处于一个位置,地震发生产生的TNT当量与铀矿转化的TNT的当量匹配,地震、余震的过程,与核裂变释放能量的过程极度相似 。[15.38]
八,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 。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 。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更因为,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在核裂变中是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 。[37.39]
九,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 。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 。[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 , 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 , 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
通过上述的分析 , 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 。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 。[8.15.17]
十,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 , 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 , 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 , 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 , 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 , 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
结论
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 。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 , 在含量高的铀矿中 , 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 , 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 , 这两篇文章 , 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 , 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 , 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 , 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 。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依赖板块学说建立的各种地学理论全部垮塌 。这一重大发现,让地球科学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 也将让中国地学迅猛发展和超越世界发达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潜力无限 。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 , 深入研究,破解了地震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郭德胜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3051145739@qq.com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 , 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 , 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 , 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 , 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 , 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 , 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 , 叠加 , 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 。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 , 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 。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 。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 , 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 , 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 。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 , 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 。而这个过程 , 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 。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 , 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 , 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 , 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 。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 , 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 , 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 。从这个角度分析 , 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 , 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 , 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 。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 。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 , 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 , 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 , 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
3 , 地震所发生的地域 , 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 。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
5 , 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 , 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 , 根据地质疏密程度 , 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 , 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 , 煤矿也大 。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 。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 。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 , 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 , 地势平坦 。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 , 南到乐山五通桥 。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 , 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 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 , 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 , 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 , 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
资料显示,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 。总体地势西南高 , 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 。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 。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 , 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 , 亚马孙河中下游 , 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 , 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 , 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 。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 。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 , 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 , 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
另注:
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 。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 。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 , 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 , 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 , 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 , 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
所有历史大地震 , 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 。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
四.冲积平原 , 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据新闻媒体报道,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 。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 , 国内没有现成经验 。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 , 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截至2015年8月27日 , 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 , 日产气362万立方米 , 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 。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也找到了 。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 。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 。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
从整体上看 , 江西这块和湖北,以及湖南北部这块,在中国大陆来说,都是地震活动相对比较偏低的,有一些大的地震也是中强地震为主 。所以就这次这个地方的具体地震来说,它的构造情况基本上是发生在隆起和凹陷交界的部位 , 这次发生在瑞昌和九江之间,是九岭山的隆起 。在湖南和江西之间有一个隆起,是九岭山隆起的东部,接近边界带附近,隆起的东面是鄱阳湖凹陷,地震发生在边界附近,但靠近瑞昌,靠在这个隆起上 。可能这点相对其他地方来说差异性大一点 。历史上在九江附近也发生过1911年的5级地震 , 以及九岭山以南,晋安1361年发生5.5级地震 。公元319年在晋安西边也发生了5.5级地震 。
所以从总体来看,这种地震是中等强度的地震,就是中强震 。这次地震我们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是5.7级 , 美国USGS(地质调查局)给的震级是5.5级 , 有一定的差别 , 但大体是基本一致的 。
这次比较强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原因就是隆起和凹陷大范围之内差异性的活动 。
虽然说不是地震带 。也不是板块交界地带 。但是你要知道就算处于亚欧板块内部也是存在挤压与褶皱 。时间短看不出来 。但是不能避免突然发生的情况 。你上网查查庐山是怎么形成也许会有启发 。
九江地震是哪一年,江西九江地震的地震历史

文章插图
3、2010年九江有地震吗应该不会发生啦 。
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的台湾省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 中国西南边境沿喜马拉雅山脉一线又是地中海――南亚地震带的一段,中国大陆正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 属于亚欧板块的一部分 。东面,太平洋板块向我国大陆挤压;西南面,印度洋板块又与亚欧板块发生剧烈碰撞,在两面夹击的作用下,使我国成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
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最早有文字记载地震的国家,也是地震史料最为丰富的国家 。古代的《竹书纪年》一书,就记载了公元前1831年夏朝发生的一次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 。据统计 , 1900年以前我国记录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近200次,其中8级或8级以上的8次,7.0~7.9级的32次 。本世纪以来,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资料统计,我国已发生6级以上强震700多次,其中7.0―7.9级的近100次,8级或8级以上的9次 。
我国地震分布范围很广,除贵州、浙江两省外,其它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 。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
(1) 台湾、福建、广东及其沿海地区;
(2) 青藏高原、云南、四川西部地区;
(3) 新疆及部分陕、甘、宁、青地区;
(4) 太行山沿线及京、津、唐、渤地区 。
在上列地区中,地震实际上也是沿地震带分布的 。根据我国地震学家的研究,全国可以划分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带 。其中特别应当提到的是纵贯我国中部的南北地震带 , 它北起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到云南,是一个强震集中而且活跃的地带 。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z=0&word=%D6%D0%B9%FA%B5%D8%D5%F0%B7%D6%B2%BC%CD%BC
请不要听信传言,预测的时间地点震级越准确,它就越是谣言 。如果传出某某外国地震学家预测某地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几分会发生几级地震 , 那就绝对是谣言 。
【九江地震是哪一年,江西九江地震的地震历史】所以 , 网上流传的8月份江西会发生7.3级地震的传言是谣言,肯定不是真的 。
应该没有呀,到目前为止是没有滴!
没有 , 至少目前没有这个预兆
如果我过的不好,那地震就来
九江地震是哪一年,江西九江地震的地震历史

文章插图
4、九江刚刚是不是地震了20202020年10月11日发生地震 。
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2020年10月11日8:27:54发生地震 。
九江,简称“浔”,为江西省设区的地级市,古称柴桑、江州、浔阳 。
九江地震是哪一年,江西九江地震的地震历史

文章插图
5、为什么在九江也会发地震新浪网:请您给我们谈一谈江西九江的地质情况是什么样?
周本刚:从整体上看,江西这块和湖北,以及湖南北部这块 , 在中国大陆来说,都是地震活动相对比较偏低的,有一些大的地震也是中强地震为主 。所以就这次这个地方的具体地震来说,它的构造情况基本上是发生在隆起和凹陷交界的部位,这次发生在瑞昌和九江之间,是九岭山的隆起 。在湖南和江西之间有一个隆起,是九岭山隆起的东部 , 接近边界带附近,隆起的东面是鄱阳湖凹陷,地震发生在边界附近,但靠近瑞昌,靠在这个隆起上 。可能这点相对其他地方来说差异性大一点 。历史上在九江附近也发生过1911年的5级地震,以及九岭山以南,晋安1361年发生5.5级地震 。公元319年在晋安西边也发生了5.5级地震 。
所以从总体来看,这种地震是中等强度的地震 , 就是中强震 。这次地震我们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是5.7级,美国USGS(地质调查局)给的震级是5.5级,有一定的差别,但大体是基本一致的 。
新浪网:您觉得发生这次比较强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周本刚:主要原因就是隆起和凹陷大范围之内差异性的活动 。
具体看这里:
http://news.sina.com.cn/c/2005-11-26/16528412150.shtml
另附:江西省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
http://www.weather.org.cn/jzb/yantaoban/dizhengzh.doc
地震带只是指一些碰撞的板块边缘,比较经常和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一定会发生地震的,其他地方也可以由于长期积累板块移动的作用了没有释放而产生地震的 。只是其他地方不是在碰撞板块边缘 , 所以板块移动的作用力比较容易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