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在哪?它的发源地又在哪里?皮影戏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 , 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 。发详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
民间艺术
皮影戏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皮影 , 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其戏曲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亮子、民间乐器、唱腔、操纵的影人共同表现出来 。
文化艺术样式
北宋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 , 市民阶层喜好的文化艺术样式兴盛起来,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达到空前繁荣 。都城汴梁城里多设小影戏棚子,观众不避风雨寒暑,日日皆是 。北宋仁宗时市人表演三国影戏,京师富家子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 。
色彩鲜艳
陕西皮影历史悠久,是皮影发源地,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 。陕西皮影的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 , 如《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等 。影子的造型,继承并融汇了汉代画像石的宏大气派 , 宋代院体画的精致工丽、民间剪纸的装饰纹路、民间绘画的意象表现,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从而形成了造型丰满、线条利落、色彩鲜艳的特点 。
【皮影戏的发源地是在哪里,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在哪?它的发源地又在哪里?】融合剪纸和年画的特点
以秦晋皮影为代表的陕西影戏就出现支系庞杂的面貌,仅唱腔就有十余种之多 。在制作皮影的选料以及人物的造型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 。西部山西晋中地区、晋西南地区 , 青海,甘肃等地的皮影选用牛皮制作,形象夸张又不失精细秀丽 。而以河北唐山为代表北方皮影 , 影人形体较大,一般选用透明度高、结实耐用的驴皮制作,在造型上 , 融合了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 。
占据一隅之地
皮影戏由俗讲演变为小说、传奇、公案、史书话本 。在杭州还出现了“绘革社”、“簇影人”等专门为影戏刻制皮影的职业行会组织 。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描绘了汴梁市井游乐的场面,其中正在上演的影戏占据了画面一隅 。
西汉时期 。陕西 , 他在这个地方发展的非常好,而且在这个地方吸收了很多新的文化,让皮影戏变得更好 。
起源于西汉,发源地在中国陕西 , 当时的皮影戏并不是非常成熟的,之后融入了很多的文化特色 。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于是西汉时期,它的发源地是在中国陕西 , 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戏曲之一 。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其实就是在四川,它的发源地是在江西省 。历史非常悠久 。
文章插图
2、皮影戏的发源地是中国哪个省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发源于中国陕西,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 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即陕西地区),兴于汉朝,盛于宋期 , 元期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极盛于清期的河北 。皮影戏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肢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 , 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
文章插图
3、皮影戏的发源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民间也有着很多的传统艺术,至今仍然保留了下来,比如说剪纸 , 窗花,皮影戏,京剧这些都是典型的文化瑰宝,说到皮影戏 , 可能一些小孩子都不太了解,尤其是一些00后基本上都没见过,但是父母辈的人,童年的时候肯定对皮影戏不陌生了 , 皮影戏也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之一 。
皮影戏没有固定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北方的省份,在山西 , 陕西,河北最为常见,在古代也被称为是灯影戏和影子戏,皮影戏一般都是用方言讲述故事,并且要配上一些本土特色的乐器,具有很接地气的气息 , 所以在一些北方的农村,皮影戏是很受大家喜欢的,当然随着现在电视和手机的普及,看皮影戏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 。
皮影戏历史悠久,传说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一种艺术,当时因为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不幸去世了,所以汉武帝心情一直非常难受,这个时候一位大臣在街上受到了一个小孩的启发,于是他就用纸片制作了一个和李夫人一样的影像,让汉武帝观看,汉武帝看了以后龙颜大悦 , 这就是皮影戏的雏形了,到了明清时期,皮影更是走入了民间千家万户当中,以及宫廷里面皮影戏也成为了重要的表演节目 。
清朝时期,在民间的乡村里面,到处都是皮影戏班演出,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渐渐变少 , 皮影戏因为在我国很多省份都有 , 所以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比如说有湖北皮影,四川皮影,山东皮影,陕西皮影,山西皮影等,它们的音乐唱腔和配乐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
文章插图
4、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哪什么地区?皮影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 , 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 , 极盛于清代的河北滦县一带.
皮影戏 , 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 ,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 , 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从世界范围看 , 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 , 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
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 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 , 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
陕西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 。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文章插图
5、皮影戏的发源地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 。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 , 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元代时 , 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 , 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 。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 , 生、旦、净、丑角色齐全 。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人 , 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 , 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 。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 , 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两千多年前 , 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华县皮影 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 , 张灯烛 , 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 , 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 , 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 。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 , 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 。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皮影戏,发源于中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 , 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 , 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从世界范围看 , 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 。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 , 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 。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 , 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 , 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老腔皮影 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 。清代后期 , 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 , 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 , 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 , 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 , 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 。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 。康熙时 , 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 。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 。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 , 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据史书记载 , 皮影戏始于先秦 , 兴于汉朝,盛于宋代 , 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孝义是中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 。据历史考证 , 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 ,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 。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 , 也会“乐、琴” , 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 , 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 。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 , 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 , 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 。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 。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 。之后 , 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 。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 。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 , 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 , 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 , 除了吸取该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 。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 , 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 。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 , 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或者称它为文化生活的轻骑兵 。现状 目前,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 。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 , 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 。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 , 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 , 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 。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 , 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 。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 , 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 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 , 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
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确考 , 但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东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戏艺人已有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9人 。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有一幅《影戏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西皮影演出的实况 。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 。
皮影戏虽然种类繁多 , 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至于影人制作和表演技术则大同小异 。影人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 , 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 , 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 。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 。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 。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
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 。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
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 。
皮影戏·孝义皮影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孝义市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 , 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 。据专家考证 , 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
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 。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 。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 。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 。
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 。到清代 , 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 。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 , 极富韵味 。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 。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文革”时期撤消 。1978年恢复皮影戏演出,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 赴英国交流访问演出 。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 极具学术价值 。对孝义皮影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戏曲发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皮腔原生态的唱腔结构 。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 , 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 。
各地皮影造型又因文化、历史不同,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山西皮影精美华丽、四川皮影浑厚质朴、云南皮影稚拙可爱等 , 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他们共同造就了我国皮影艺术的造型之美 。皮影表现题材广泛,从深化的上天入地 , 到历史剧的文戏武斗,从天上的灵霄宝殿,到人间的相府帅帐 , 无不在皮影戏中得到充分表现 。其中以陕西、山西、河北省的皮影最为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