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春节习俗的风俗特点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阖家欢乐”,其社会意义是保证宗法社会下父系家庭的团圆 。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 。从腊月十五开始,天津的年货摊贩要“上全街”,就是各商店把年货全部上齐,把所有吃喝玩乐的商品都摆上贩卖 。天津的年货市场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带 。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 , 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有”的天津俗语也体现了年前天津人民准备过年的特点 。现在意义是从二十三开始,天津人正式拉开春节准备工作的序幕 。腊月二十三
在天津民俗里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户户要买糖瓜儿并等到夜里十二点祭祀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到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换“灶王码子” 。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五
扫房子就是至举行过祭灶后,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 , 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意义就是表达人们除陈、除旧的意愿 。扫房子是“内功”,糊窗户可是“外面” 。老年间,糊窗户可讲究了 , 不仅要糊窗户,还要裱顶棚,全家上下无不是焕然一新 。糊完窗户还要再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 。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八
“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 , 二十八白面发”,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起,吃的主题就该登场了 , 一直到腊月二十八,是人们准备年饭、年菜的时间 。
腊月二十九
“二十九,贴倒酉”,在一般的天津民居,人们往往贴好红春联、“倒有”和“倒福”、红剪纸“挂千”、贴“吊钱儿”等等 。其中,吊钱儿是一种用彩纸或者红纸剪刻成的图案 , 天津人民将其贴在门窗的玻璃或者横棱上,一般正月二十五才会揭下,这一天为填仓日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 , 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 , 天津人称之为“守岁” 。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
大年初一
十二点过后就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了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 。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 。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初一一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 。现在一般为酒(久)和糕点(高) 。而且在这天还禁止洒水、扫地、倒垃圾等行为,因为天津人往往将水、土视为“财气” , 将垃圾、粪便看做“肥水”,洒水、扫地、倒垃圾会把“财气”扫走 。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 , 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 。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 。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 , 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 。”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从微观上说 , 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从宏观上说,人和百业兴,和谐春节年味浓,民俗饮食溢乡情 。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 。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 。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 。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 。饺子也代表元宝 , 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 , 俗称”溜百病“ 。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 , 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 , 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 。市区一般正月二十五就会取下吊钱,用报纸裹好 , 有的还会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来年春节扔去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 。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 。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所谓正月不剃头 , 剃头死舅舅(可能旧原词为思旧,后民间讹传)
除此之外,鞭炮和烟花贯穿与天津人过年期间 。
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 。
天津虽不大,但有自己浓郁的味道,民俗文化保留的特别好 , 所以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特别多,年画就是其一 。
文章插图
2、什么时候灶王爷升天?春节还有什么习俗?天津这边 。汉族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 , 上天汇报 , 除夕日返回人间 。腊月二十三供奉灶王爷是春节前夕老百姓们的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 。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陈报人家善恶 。被尊为“一家之主” 。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 。所谓折箩 , 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 , 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 , 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以南郊马神庙的羊王像最有名 。
大年初二走亲戚,嫁出去的闺女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 , 故称“羊日” 。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 , 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不过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是上坟扫墓的日子 。
【天津春节习俗,天津春节习俗的风俗特点】“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顿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对子 。”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60443448.html?push=core&group=1
农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要上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天津春节习俗还有: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十五逛娘娘宫,春节吊钱儿 , 正月初五“破五”吃饺子 。
腊月二十三日 。春节有贴年画,贴春联、放鞭炮 。拜年,说吉语等
腊月二十三祭灶后
文章插图
3、天津春节习俗的天津风俗――正月过年(1)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
(2)正月十五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 , 为外甥祈福 。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 。”至今此俗不衰 , 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 , 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
(3)正月十六 , 走百病 。这一天媳妇们要回娘家,可以消灾祛病 。
天津虽不大 , 但有自己浓郁的味道,民俗文化保留的特别好,所以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特别多,年画就是其一 。
文章插图
4、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那么,你知道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吗?下面跟我来了解一下!
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 篇1
春节习俗:天津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 , 名“腊八醋” 。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 , 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 。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 , 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 。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 。待香燃尽后 , 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 。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 , 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 , 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 , 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 , 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
春节习俗:河北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过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 , 媳妇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财神
年初六:百无禁忌 , 出门活动筋骨
年初七:吃面条,祝长寿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后记得回归清淡
年十四:准备闹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
春节习俗:山东
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 。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 , 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 , 人们称之为“发纸” 。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 , 祭拜各方天神 。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 。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 。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 。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
春节习俗:山西
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 , 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 , 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
春节习俗:陕西
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 , 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 , 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 , 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打醋炭 , 是一种独特的习俗 , 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 。“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 。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 。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 , 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 , 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 。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 。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 。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 。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 , 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春节期间 , 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 。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
春节习俗:河南
河南人把除夕惯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 。正月初一 , 首先燃放鞭炮 , 拜祝先祖遗像 。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 。全家人吃过年饺子 , 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 , 以后再去远处各家 。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 。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 。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
河北:在古时,赵国京都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 。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 。老人说 , 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 , 迎来一年的新喜 。
春节习俗:甘肃
在甘肃,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 , 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 , 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正月打秋千 , 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 。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 , 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 。就这样,欢乐的人们飞在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
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 篇2
习俗一: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 , 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灶神的画像前摆放各式各样的贡品,如糖果,酒,清水等,目的是为了让灶神吃饱喝足后可以在天宫为自己美言几句 。虽说是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也代表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期望与寄托 。
习俗二:打扫房间
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大扫除的日子 , 或是洗窗帘,或是打扫庭院,一来有着扫除灾祸的寓意 , 二来代表着辞旧迎新 。即代表着对过去的告别,也代表着对未来的迎接与期盼 。
习俗三:杀猪做肉
由于生活水平以及个人素质的提高,现在的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杀猪宰肉了 。只需要去肉铺购买足够的肉回家来做即可 。做法也多种多样,或是焖炖,或是翻炒,或是剁成肉馅,或是做成丸子 。
习俗四:蒸馒头
馒头向来是北方饮食的一大特色 。在春节快要来临时 , 家家户户会提前发好面,等到第二天找来左领右舍一起做,这个揉面,那个掐剂子 ,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制作出热腾腾的馒头 。
习俗五:置办年货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几 , 家家户户都会开始置办年货,或是各式各样的灯笼,或是小巧的灯具,或是带有美好寓意的吉祥物,都会逐渐走进各家各户的炕头上,大门上 , 窗帘上 。
习俗六:贴春联 守岁
在大年三十这天,不管老少,不管男女,都会站在家门口贴带有美好寓意的春联,唠着家常 。到了晚上 , 一家人会围坐在桌前吃着年夜饭,看着春节晚会,不睡觉等待新年的 。
注意事项
北方各地的习俗也都不一样 。
祝大家春节快乐 。
北方过年有哪些风俗 篇3
1、祭祀 。在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准备好贡品祭祀已故的亲人,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希望他们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一帆风顺 。
2、贴春联 。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 , 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
3、扫旧 。新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 即是迎接新春佳节,又有扫除晦气之意 。
4、贴挂贴 。过年贴挂贴(又叫桃符)和贴春联一样 , 五颜六色的挂贴给春节增添了喜庆 。
5、贴年画 。北方人喜欢在春节时张贴年画,给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
6、守岁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 , 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 , 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7、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
8、拜年 。北方人有晚辈给长辈拜年的习俗,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小辈们三五成群地到长辈那里拜年问好 。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
10、过年当天男人贴春联,女人在准备各种美食,贴春联之后,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摆放水果,菜品 , 糕点,筷子,来缅怀先人 。
11、晚上家里的人不会去串门 , 在家守岁,包饺子,等待12点的钟声,放鞭炮,以示庆祝新年的到来,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来一起过年,鞭炮为列祖列宗引路的说法 。开始吃新年的第一顿饺子,争取在新的一年里第一时间抓一个好彩头 。每个人都要喝一点酒,寓意一年当中衣食无忧 。
12、睡觉不要脱衣服 , 代表一年不会一无所获 。灯都要亮,代表一年红红火火,亮亮堂堂 。
13、每逢祝寿 , 尤其是给老年人祝寿,人们都喜欢送寿桃,以此来预祝过生日的寿星健康、长寿 。这个送寿桃祝寿的习俗据说是从孙膑开始的 。传说,孙膑18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 , 孙膑在师傅那里刻苦学习,废寝忘食 , 甚至从来没回过一次家 。五月初五那一天,孙膑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老母亲已经有八十高龄了,天天盼着儿子回家 。十二年没见面了,不知母亲身体如何 。再说孙膑的家里,这天大摆酒宴为老母亲庆寿 。老母亲见全家人唯独少了一个孙膑,心里难过便哭了起来 。正当一家人劝慰母亲时,孙膑回来了 。孙膑看见母亲那因为思念儿子憔悴的面容,心里难过极了 。他赶忙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送给母亲说“今日告假回来,师傅送我一个桃孝敬您 。”大家看见孙膑的母亲吃了桃以后,变得健康年轻了,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甚至是一般亲朋好友过生日的时候 , 送上寿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
14、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 。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 , 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 。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 。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 。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 , 又叫五方狮子舞 。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 。
15、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 , 表示与他团聚 。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亭宴会 。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 。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 , 意思是粮食满囤 。
16、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 。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 。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 , 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 , 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
17、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 , 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
18、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 。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 , 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 , 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 , 应择日回拜 。
19、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 , 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
20、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 ,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 , 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 , 当日不外泼 。
21、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
22、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 , 称为“扫晴娘” , “五穷妇”,“五穷娘” , 身背纸袋 , 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
23、民谚称“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 , 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
24、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 , 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年三十的晚上 , 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
文章插图
5、天津人过年有什么讲究?从50年代到前几年,天津人在春节时对亲戚朋友大都送点心(糕点) 。大年初二 , 姑爷送媳妇娘家,那时因无“的”可打 , 几乎人人的自行车后衣架上,都是点心盒子 。这才发生“点心盒子大旅行”现象,亲友间以致发生“礼品还家”的趣闻 。这两年变成了西点,但仍不出糕点的范围 。可是,从前天津人送年礼却不只集中于点心、鲜货 。
天津人送礼一贯讲究应时到节 , 新鲜可心 。既是新春到来,就要有春天气息,因此就有送鲜花的举动 。那年头儿,不重西洋礼节,没有送折枝(剪枝)鲜花的,而是送整盆的腊梅、迎春海棠 。每盆都要捆扎成“型”,迎春用自身枝条编成扁圆的娇黄花盘,似有蜜蜂徘徊飞翔;腊梅、海棠则扎成大圆球形 , 团团似火,春意盎然 。这种礼品高雅且有人情味儿,送盆花,没有买的,大都是租的,花匠到落花时来取老根儿 。
这年时寒风凛冽 , 天津冬季“三珍”正当其时,因此,送银鱼、紫蟹、铁雀做礼品也成风气 。花钱不多,却是时鲜,显出送礼人的拳拳之心 。再有 , 是送暖窖的韭黄(应该叫做黄韭菜) 。彼时 , 冬天除去大白菜外,能吃到这种鲜嫩细菜,也会令受礼人动情 。此外,也可送茶叶 (天津人讲究喝茉莉花茶)
一想到瑞雪丰年,外面是灰黑的天空,家家户户贴满猩红的春联、吊钱 , 屋内鲜花怒放,时鲜清香,这种年味儿真令人神往 。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 , 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 , 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 。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 , 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 。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娘娘宫在天津人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以前几乎所有天津人在新婚时会朝拜娘娘,观念中将妈祖和送子娘娘混淆了,希望娘娘能保佑早生贵子,求取一个泥娃娃作为自己的孩子 。如果一年之中没有生育,会将泥娃娃抱到娘娘宫“洗澡”,也就是换一个更大的泥娃娃,使泥娃娃“长”一岁 。如果生育了孩子,会尊泥娃娃为“大哥” , 自己行二 。因此以前天津人互相尊称“二爷”,没有叫“大爷”的,因为大爷一般都是泥娃娃大哥 。(和北京人的风俗不同,北京人认为“二爷”都是管家或门房,互相都尊称“大爷”) 。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 , 家家要买糖瓜儿 , 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 。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 , 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
吊钱儿:过年时从天津人家门口路过,你会被家家户户门窗上的红色吸引住 。这是一种叫“吊钱儿”的东西 。吊钱儿是用红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 , 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 。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吊钱儿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实物形,如口叨着元宝,身驮着聚宝盆憨厚可爱的“肥猪拱门”等 。一种是图案类 , 长方型红色 , 花卉中加着吉祥话,下缀椭圆形的散穗 。因为各种图案都要上方刻有铜钱的图案,俗称吊钱儿 。吊钱儿年三十贴上,到正月初五才能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所以,女人们结结实实地贴好吊钱后,无不絮絮叨叨地嘱咐孩子,别弄坏了门窗上的吊钱儿 。红色在天津人眼里不仅艳美 , 更是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吉祥色 。他们崇拜红色,比如过年时 , 要给“本命年”属相的亲人买红腰带、贴身穿的红色衣物 , 从新年开始穿上 , 以保平安 。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 。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为什么天津民间崇尚红色的习俗这么浓厚?主要缘由是对从天后宫里供奉的海神天后娘娘的崇拜扩展而来 。因为据史传记载 , 天后娘娘林默生前酷爱红色,“尝衣朱衣,飞翔海上”“乘席渡海”,救助危船,她死后屡显神灵 。传说遇险船户向天后呼救时,天后娘娘便化为神灯示佑于船桅顶端,或化为一条小红船,或一根红缆绳,或一片红云,引导人们脱险 。老渔民传说这红缆是天后娘娘从红衣上撕下的 。所以,在天津市对红色崇尚的缘由来源于沿海 。当然,现代天津人对红色避邪的迷信心理已经淡?。?妇女穿戴红色衣物,多是出于爱好 。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 。这一天 , 家家户户吃饺子 , 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 , 初五晚上放鞭炮 , 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
"闹元宵":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闹元宵"也是过年,因此 , 要闹得轰轰烈烈,要闹出"年味"来 。从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 , 城内繁华的街道 , 游人如织 , 灯火辉煌 , 锣鼓喧天,非常热闹 。十五这天 , 平时分家单过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晚饭,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而元宵节过后 , 年味儿这才渐渐散去……
欢迎观看过刻慢游记的视频 。春节将至 , 我们也回到了家乡过年,一起来看看天津过年有什么传统习俗 。我们自驾旅行的视频在持续更新中,欢迎大家关注并发表意见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