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小戏,传说因有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周姑调”,它最初是民间哼唱的小调,又有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演唱得名“肘鼓子”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茂腔大约在清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 。因其上下句结尾处“噢嗬罕”三字耍腔 , 形成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 。
2、青岛地区的胶州茂腔是山东茂腔的典型代表,茂腔原名肘子鼓、肘股子,始为城乡民间流传的口语化、唱腔简单的剧种 。因发展过程中有旦角唱腔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即“打冒”而得名 , 一般是用来表现妇女的哀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 。
【青岛茂腔在线 青岛茂腔文化是怎样的】
3、历史溯源:茂腔的起源可以认为是来自于明、清的民间小调 , 并带有说唱性质,初始为乡间流传的、口语化的、唱腔简单的地方小调 。后来,在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的基础上 , 吸收花鼓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剧目,逐步形成为“肘鼓子”声腔系统 。
4、艺术特点:就中国戏曲来说 , 无论是广为人知的大剧种,还是生存在乡下农的地方小戏,其艺术特点都作为支撑一个剧种赖以生存的力量 。然而 , 民间小戏与大剧种在程式性的程度上尚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