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概念基于“事实”,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
1.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浪潮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现实土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急遽变革 。色彩斑斓又异常复杂的中国社会生活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素材与土壤,这一点与美国非虚构写作兴起的社会背景非常相似 。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认为,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剧变导致非虚构文学的出现:“一切事情好像都在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着,艺术家缺少能力去记录和反映快速变化着的社会……这一时期里的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 。”很多非虚构作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有专门表述 。何伟认为中国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 。“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 , 我们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 , 在这一巨大的转变下,中国社会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 。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 , 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 。”社会巨大变革催生的社会现象是非虚构写作取之不尽的题材 。
2. 现实主义文学与报告文学的功能缺位
非虚构写作兴起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力量的衰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在当代遭遇了困境 。造成困境的原因既有作协体制造成的弊端,也有社会现象超级复杂化给作家理解能力造成的挑战 。袁凌认为虚构文学衰落的原因在于“长期强调它的叙事,强调它的虚构,好看,回避真实经验 , 最后变成自娱自乐的东西”,“缺乏意义的自我增值” 。面对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实生活,由此造成文学在及时、鲜活、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乏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文学以其新闻性、文学性与批判性受到读者的欢迎 。但是在近二十年来,报告文学的文体已经老化,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 , 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 。甚至一部分报告文学沦为宣传文体 , 成了“表扬稿”“吹捧文学”和“推销文学”,更是失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 。《南方人物周刊》主笔卫毅说过:“非虚构写作就是去掉报告文学所写人物背后的金光 。我觉得这太形象了,我们看到的报告文学都是金光闪闪的、自带光环的,非虚构写作正是把人为安上去的‘金光’给去掉,看看这个人物真正是怎样 , 这个可能是一种理解的角度 。”
3.读者对传统新闻写作方式与风格的厌弃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在这个海量信息涌现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知太多,但另一方面实际我们又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乃至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一种苛求 , 我们苛求知道在这个海量信息就要淹没我们的世界上,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仅仅是片断的 , 零散的,而是深入的,具体的 。我们能够在一个真实的水平上,深入具体地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丰富性 。”传统的新闻文本擅长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骨架与框架情况,见“事”不见“人” 。非虚构写作文体中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人物特稿、事件特稿、长报道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 , 让读者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 。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多维因素 非虚构写作概念基于事实】4.国内外非虚构写作思潮的互动与影响
在美国,尽管非虚构写作作为文学形式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 但它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小说和诗歌的一个写作桥梁,而不是一种同等地位的写作方式 。小说家被认为是文学的上层阶级 。他们认为,采访人员的作用是为作家挖掘信息材料和激发灵感 。然而 , 近些年来,作家专题讨论会、作家会议、创意写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非虚构写作发表的媒体也不断增加,如《第四类型》《河的牙齿》《非虚构写作》《佐治亚评论》《纽约时报》等 。而非虚构写作的创作者们的杰出作品让非虚构写作的地位更加稳固 。一些杰出的作品让虚构作家刮目相看,读者越来越多 。旅行散文类如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弗朗西丝·梅斯的《托斯卡纳艳阳下》,科普读物类像戴瓦·索贝尔的《经度:寻找地球刻度的人》,历史记录类如西蒙·温彻斯特的《教授与疯子》,自然报告文学类如约翰·科莱考尔的《荒野生存》和塞巴斯蒂安·荣格尔的《完美风暴》,犯罪纪实类如约翰·伯兰特的《午夜善恶花园》,回忆录类如弗兰克·麦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和玛丽·卡尔的《骗子俱乐部》等,这些作品都提高了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可见性 。
在中国,非虚构写作运动与新闻业对西方特稿写作的引进与发展密切相关 。最早使用非虚构这个词语的主要是原先关注特稿的一群采访人员,如李海鹏、南香红、关军、蔡崇达、谢丁、袁凌、曹筠武、杨继斌、杨潇、袁小兵、叶三、李宗陶等人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新闻媒体的兴起、商业杂志的创刊,中外合资生活方式类杂志数量的增长,新媒体平台的搭建,非虚构写作拥有了更多的发表阵地 。近年来,如《时尚先生》《智族》《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周刊》《读库》《中国企业家》《单读》《博客天下》《Vista看天下》《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等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发表通道 。另外,一些新媒体平台专门为非虚构写作而开发,如“人间”“正午故事”“有故事的人”“财新文化”“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地平线”“谷雨故事”“人物”“为你写一个故事”提供非虚构写作的网络平台 。
5.非虚构写作活动的大众参与性
非虚构写作打破了专业的壁垒 , 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主体 。传统文学写作主要由专业的作家主导,新闻写作主要由媒体的采访人员编辑主导 。他们是专业的文本生产者,大众的定位是读者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采访人员而准备着,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 。“有故事的人”“全民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都是为一般写作者书写自身故事提供的平台 。“有故事的人”是由凤凰网推出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对非虚构写作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 , 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 。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 , 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