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内首份女性科研人员生态报告:为何高职位女科学家比例少?


解读国内首份女性科研人员生态报告:为何高职位女科学家比例少?

文章插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爱思唯尔共建的科研评价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中国首份以性别视角解读中国科研生态的研究报告《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 。报告主要策划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杨立英接受了网易科技等媒体采访 。对于中国女性科研人员的生态状况,杨立英在采访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 。
《报告》女性科研人员正在逐年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女性科研人员参与到科研工作当中 。从男女科研人员占比的变化看,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占比从2005年占比13%上升到2019年的27.7%,增加了14.7个百分点 。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杨立英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各科研领域的进步都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息息相关;其次,科研管理部门现在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性别平衡的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 , 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女性的自我价值也变得日渐地多元化 。
“原本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单一的或者说双重的,但现在我们觉得自己有更多元的理想和更多维的能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 。这三个层次的原因促进着中国科研领域性别差异不断缩小、不断进步,当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 。”杨立英表示 。
事实上,报告虽然显示女性科学家占比在逐年上升,但从男性与女性在科研中扮演的角色来看,男性科研人员更倾向于承担通讯作者,发挥组织作用,女性则更倾向于担任第一作者,发挥执行作用 。
对此,杨立英认为之所以出现“女科学家比例快速上升,但承担主导作用比较少”的情况,与所谓的“泄漏的管道”现象相关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科学报告,有一张图是”泄漏的管道“,它的意思是随着管道不断的延伸 , 水越流越多,最后剩下的越来越少 。管道的流向就是指的各种职位的高低,或者是不同难度的事情 。在联合国报告当中 , 管道的几个节点就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员 。在本科生的阶段是女性是占53%,硕士女性是53%,到了博士女性的比例就下降到了43% 。到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时候女性就只有28%了 。
“科研活动是一种高度竞争的活动,对能力要求也是多维的 。如果你要承担主导作用,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具备更高的学术水平 , 要有经验,需要资源配置的能力和管理能力 。”杨立英表示,“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样的工作对于女性会更有挑战 。因为社会角色的不同,女性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选一个更容易的模式,对自己的发展才更有利,这样的角色差异有可能让女性在后期离场了 。”
因此,杨立英建议除了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之外 , 女性工作者也需要进行更多的自我提升,来改变这一现象 。(崔玉贤/文)
以下为网易科技等媒体采访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 , 计量与评价部部门主任、博士生导师杨立英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助理研究员翟琰琦的部分内容:
1、 有一种观点说“科学家”前面加一个“女”字,所谓“女科学家”,就已经算是性别歧视了,我想问一下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杨立英: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讲,对于“女科学家”这个“女”字会不会存在性别歧视,我的直观感受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会 。或许在特殊的场景下,“女科学家”或者这个“女”字会让某些女性感觉到不适 。但是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我觉得女科学家其实反映了整个科研界或者是全社会对于女性从事科研工作的不易,以及对女性取得的成果的一种尊重、包容、理解,以及关照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