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智能音箱为何走上了“干掉自己”的道路?( 二 )



亚马逊内部文件则显示 , 智能音箱Echo已很难让部分客户保持新鲜感 , 预估其年增长率只有1.2%左右 。 在每周使用语音助手Alexa的活跃用户中 , 使用带屏幕设备的用户占比为74% , 高于不带屏幕的Echo和Echo Dot 。
这也解释了为何亚马逊身为智能音箱赛道的开创者如今要亲手“干掉”智能音箱 , 把Alexa的实体形态从音箱转移到屏幕 。 这一看似激进的动作 , 后续大概率还会有引来更多厂商跟进 。
智能、音箱 , 两大进化方向自己“干掉”自己 , 是一次颠覆 , 更是升级与进化、这就意味着 , 智能音箱此前存在着诸多不足 。
有业内人士指出 , 作为智能和音箱的结合体 , 无论作为智能助手还是音箱使用 , 多数智能音箱产品“都不合格” , 这便是其进化的必要性所在 。
对应两个升级方向 , 产品分离出两条进化路线 。
一部分产品选择向高端进军 , 更多去追求音质 。 比如2019年 , 华为与帝瓦雷联手推出了华为Sound系列高端智能音箱 , 近日其还将发布新品Sound Joy;小米2021年则与哈曼卡顿合作 , 发布了旗下首款高端音箱Xiaomi Sound 。
另有一部分产品注重提升智能化体验 , 前面提到的给音箱加上屏幕的产业风向即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

一方面 , 屏幕打破了智能音箱交互的局限 。
脱离屏幕进行自然地交流 , 听上去十分美好的交互体验 , 可与实际生活存在偏差 。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明 ,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 11%来自听觉 , 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 。 还有3.5%来自嗅觉 , 1.5%来自触觉 , 1%来自味觉 。
视觉交互获取的信息 , 远远大于语音交流 。 将之用于人机交互 , 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 。
例如操控智能设备这一主要使用场景里 , 如果用户需要操控多个设备 , 正常操作是多次唤醒音箱 , 逐一说出指令 。 而增加支持触控的屏幕之后 , 用户在操控中心点击对应的设备即可 , 相较语音控制更加直观且方便 。
另一方面 , 屏幕打破了智能音箱功能的局限 。
2014年面世之初 , 亚马逊Echo已经能够支持听歌、关灯、查天气、定闹钟等常规操作 。 如今2022年 , 传统形态的智能音箱的功能性依然止步于此 。
“早上出门问气温 , 晚上睡觉帮关灯” , 已经用了四五年智能音箱的老用户阿明表示 , “音箱就像一个实体Siri , 还不能打电话发短信 , 只会在固定的习惯中想起来用一下 。 也算方便 , 就是不新鲜了 。 ”亚马逊内部文件也指出 , 多年来 , 大多数Alexa用户只使用语音设备来播放音乐 , 或在做饭时设置定时器 。
功能受限不完全归因到形态问题 , 但近年来屏幕的兴起 , 确实为智能音箱拓展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
例如娱乐场景下 , 语音交互至多可以提供播放音乐、对话类的娱乐功能 , 而屏幕则为智能音箱打开了游戏、影音、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 只要有对应的内容资源支持 , 理论上其体验与平板电脑无异 。
再如教育场景 , 智能音箱的助教、育儿功能一直是厂商的重要宣传点 , 同样的道理 , 带屏智能音箱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学习平板 , 具备更强的教育属性 。 特别是近两年疫情影响下在线教育加速普及 , 智能音箱厂商加速相关布局 。 华为小精灵儿童智慧屏、天猫精灵CC10等产品 , 主打卖点都定在了教育功能 。
因此 , 从传统的音箱形态到带屏音箱再到纯屏幕 , 智能音箱经历此番演变 , 归根结底是因为产品存在极大的优化空间 。 也正是“干掉”试错的自己之后 , 智能音箱才能迎来新生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