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世界|从玲娜贝儿“塌房”到威震天“怼人”:我们如何看待“内胆”失职( 二 )


主题丰富的漫展和Cosplay就是最常见的2.5次元消费景观 , 越来越多的创作方重视起动漫、游戏里的角色在现实里的再现 。 他们在漫展摊位上搭出经典场景 , 请演员换上夸张的服饰和道具扮演人气角色 , 力图为粉丝创造一种亲密可触的真实感 。
事实上 , 尽管今天Cosplay与日本发源的二次元文化密不可分 , 但很少有人知道 , Cosplay的真正始祖是迪士尼乐园里米老鼠人偶 。 在迪士尼动画风靡世界时 , 1955年 , 首座迪士尼乐园也在美国落成 。 为了更好地吸引游览 , 迪士尼的员工扮成经典的米老鼠供游客拍照留念 , 这种传统被一直沿袭到今天 。
幻想世界|从玲娜贝儿“塌房”到威震天“怼人”:我们如何看待“内胆”失职
文章图片

动漫《米老鼠群星会》剧照 。
到今天 , 以迪士尼、环球影城为代表的主题乐园成为比漫展更长期、更坚固的2.5次元景观 , 乐园里精细还原出原作里的奇幻建筑 , 排演轻松幽默的演出 , 更重要的是 , 二次元角色们“活”成了会跑会跳的人偶 。 为了营造更逼真的体验 , 人偶设计师在如何使游客更亲近人偶上花了许多心思 。 以玲娜贝儿为例 , 人偶的眼珠在蓝色瞳孔外有一个用于反光的透明圆罩 , 随着人偶的移动 , 眼神光的流动能使它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 , 鲜活迷人 。
人们对于漫展、主题乐园这类介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的消费景观的津津乐道 , 恰好符合了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的论点 。 德波认为 , 当今生产者会通过景观来创造消费者的需要 , 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得到满足的幻觉 。 在2.5次元的消费景观中 , 作为一种商品 , 它们是二次元作品在现实世界的延伸 。 尽管虚拟的人物角色在空间上被实体化 , 但观众充沛的爱却是基于对原作的“爱屋及乌” 。 因此 , 无论是Cosplay中妆容精致的Coser , 还是盖着头套的人偶演员 , 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就是要遵守原本的角色设定 , 为观众造一场延伸到现实里的梦 。
幻想世界|从玲娜贝儿“塌房”到威震天“怼人”:我们如何看待“内胆”失职
文章图片

《景观社会》 ,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 译者: 张新木 , 版本: 折射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
因此 , 当扮演者打破这种规则时 , 美梦就会破裂 。
人偶扮演者的不当行为难以避免地牵连到角色的形象 。 角色的粉丝则极力维护 , 他们将责任推在了扮演者身上 , 试图将纯洁无辜的角色与失职扮演者划清界限 , 将扮演者批驳为没有认真履行角色人设的“内胆” 。
为了尽可能规避类似的风险 , 迪士尼也给人偶扮演者制定了许多守则 , 譬如人偶不能在游客面前摘下头套 , 非人类角色不能表现出人类的行为;扮演者要遵循角色统一的行为套组 , 不能使用自己的声音与游客交流 , 不能在任何地方泄露自己的角色身份等 。 但是扮演者的失职似乎是难以百分之百规避的 。 因为观众爱的是来自二次元角色的人物设定 , 这种设定是虚构的 , 但在乐园里却必须由三次元的真人去演绎 。 当二次元和三次元相距如此之近 , 将责任都悬在扮演者身上时 , 就必定存在次元壁被打破的风险 。
造梦者的困局
对扮演者而言 , 时时刻刻恪守人偶的准则 , 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 2019年6月 , 上海天气炎热 , 迪士尼乐园的雪莉玫在表演过程中身体不适 , 晕倒在地 , 在被送去救治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摘下头套、脱掉戏服——因为人偶不能做出破坏幻想的行为 。
服务核心型产业的残酷性由此被掀开一角 。 主题乐园里的人偶扮演者的日常是这样的:在早上 , 扮演者要把自己塞进重达十几斤、视野范围不超过90度的玩偶服里 , 它要牢牢支撑好玩偶服 , 不能发出人类的声音 , 表现出不懂人类世界的样子 , 保持耐心 , 充满热情 , 高质量完成游客所期待的互动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