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6万人网上搜索“陪诊”背后:行业亟需规范化


一年2.6万人网上搜索“陪诊”背后:行业亟需规范化

文章插图
■ “我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一名老年人茫然地站在医院指示牌面前,一站就是半个小时 。”陪诊师曹伦曾在西安某三甲医院做过多年医生,谈及陪诊,他对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回忆起这个在医院常见的画面 。
■ 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对家里报喜不报忧的漂泊年轻人、病急不知如何投医的人……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在患病后选择叫上“陪诊”去看病 。
■ 陪诊服务热度逐年升高 。2021年,《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最好的“陪诊”是优化就医流程》 , 如何让陪诊服务“叫好又叫座”甚至进入省考、国考、选调考试、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 成为各大教育机构热点议题 。
■ 今年10月2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下称《职业分类大典》),“陪诊师”这一职业仍未被收录在内 。
■ 陪诊师们如何陪诊?这一迟迟未列入《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又面临哪些行业乱象?
数据显示
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搜索“陪诊”
据不完全统计,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
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父母留在小城市 子女进入大城市
分离造成两个“孤独”群体
“他们大包小包地坐着火车从三四线城市赶来,结果来了以后茫然不知所措,问了护士也搞不清楚,就呆呆地站着……”曹伦回忆道 。
曹伦对采访人员表示,老年人确实需要一个人陪着看病,上下楼拿检测报告什么的需要来回跑,而老年人很多都走路不方便,行动特别慢 。“如果有人陪的话,就不需要患者来回跑,只需要在病房躺着 。遇上没人陪的,我都只好告诉护士尽量特殊照顾一下,帮忙去递单子之类的 。”曹伦说 。
而在成为陪诊师之后,曹伦能做的便不止是叮嘱护士“特殊照顾”一下,帮忙挂上最适宜的专家号、收递单据并整理、倒热水、在疼痛时分散注意力进行安慰……在陪诊师们描述的工作内容中,这份工作的“职业边界”尚不具体 。
老年人是曹伦印象最为深刻的问诊群体 。曹伦对采访人员表示,在医院接触患者、处理问题的时候,他发现不少老年人往往无人陪伴 , 而“没有子女陪,让人最心疼” 。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留在小城市居住、子女进入大城市工作的分离同时造成了两个群体的“孤独” 。那些缺少陪伴的老年人的子女们(特别是独生子女)同样在大城市缺少陪伴 , 年轻的他们甚至是寻求陪诊服务的主要群体 。曹伦表示,他收到的订单50%以上都来自年轻人 。
“这50%的年轻人都害怕去医院,或者说有些社恐,怕和医生打交道 。但其实主要问题就是要有一个陪伴,不想麻烦自己的朋友 , 对家人都是报喜不报忧,不想跟家里人说自己生病了 。”曹伦说 。
在网上,许多年轻人把独自看病称为“深度孤独” , 一张在网上流传已久的“孤独等级表”将“一个人去做手术”排在了孤独的第十级 。如何规避第十级的孤独?在向亲人朋友诉说病情、寻求陪伴之外,职业陪诊师为年轻人的焦虑和无助给出了新的答案 。
一位曾独自做手术的年轻打工族在北京独居,她对采访人员表示,如果有值得信赖的陪诊服务,她一定“多花这几百块钱”叫个陪诊师 。“既能在做功课准备挂专家号的时候得到专业帮助,又能抚慰对患病的焦虑,在大几千、上万的手术费用前,陪诊的几百块太值了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