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胜过教孩子知识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
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
2.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
3.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
这是武汉中德医院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总结出的三句话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创办的心理治疗学派,对一般人来讲,既博大精深又晦涩难懂,但曾奇峰认为,整个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概括为这三句话 。
这一期的文章,先主要阐述第一句话 。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 。“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 。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 。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 。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
因:父母不喜欢她
果:上司不喜欢她
在4月29日的“健康·心理”版的《三年被炒七次,为什么》一文中,提到过一个叫阿云的女孩,她每进入一个公司时,上司和同事都比较喜欢她,但是,工作没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开始疏远她,她最后会在公司中成为孤家寡人 。
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她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 。她的父母忽视她,而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她的弟弟 。她内在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我”不相信会得到“内在的父母”的爱,而且一旦要与弟弟竞争的话,她永远都是失败者 。结果,在她现在的现实人际关系中,她也不相信能得到上司的爱,而一旦要与其他同事竞争,她一样永远都是失败者 。
但是,这种人际关系,其实是她“营造”的 。
【给孩子的胜过教孩子知识】其实,每进一个公司的一开始,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数都对漂亮的阿云颇有好感 。但因为早已经形成的不良的客体关系,她不相信她能赢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她接下来会有意无意地做很多事情——常见的是拖延和遗忘,最终把她在公司的关系变得和她童年时在家里的关系一模一样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