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抑郁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很“丧”的电影 。
影片的男主角李是公寓的勤杂工,替公寓的住户们修理水管疏通马桶 。
他从不微笑,和老板顶撞,在酒吧寻衅打架,住在公司提供的半地下室里,房间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 。
“丧”这个字几乎是写在了李的脸上 。
李因为哥哥的突然去世,回到家乡曼彻斯特处理后事,在医院看着死去的哥哥面无表情 。
医院、殡仪馆、律师所,每一个场景的切换,他都会陷入回忆 。
过去的他也会笑,也曾有幸福的家庭,一起喝酒打球的老友….
然而一个冬日夜晚,本想为孩子燃起壁炉取暖的他,却忘记挂防护网,等他从便利店购物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家淹没在火海之中 。
留给他的是烧成灰烬的房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尸体 。
01
人在面临巨大伤痛的时候
会有怎样的反应?
有的人会哭得撕心裂肺,而有的人却哭不出来,因为他已被巨大的悲怆彻底吞没了 。
在警局录完口供之后,警察说他是犯了错,不会因此定罪,但是李不能允许自己“无罪” 。
他拔出警察的手枪指向自己试图自杀,虽然最终被警察制服,但此后的李把自己活成了“丧”的样子 。
李独自离开了曼彻斯特 。
【哭出来的是悲伤,哭不出来的是抑郁】他找了一份又苦又累的勤杂工,也不在乎报酬和他人的眼光;他拒绝接受任何女人对他的示好;他故意醉酒挑衅、打架、挨打……
离开,是为了隔离这里的一切情感 。
哥哥的去世,又把他拉回到了这个城市 。
在街上邂逅了前妻,听着前妻现在的生活,看着前妻现在孕育的孩子,李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哽咽着不停地摇头,“没事的,没关系的” 。
他的心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
悲伤,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 。
整个影片里,大部分的情感都是隐忍而克制的,痛苦悲伤深埋在生活的水面之下 。
02
为什么那么多的伤痛
却哭不出来?
因为悲伤太沉重了,难以承受 。前妻还可以指责抱怨,还可以哭 。李除了悲伤,还有自责、内疚、严重的自我攻击 。
所以,李故意隔离了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关在另一个世界,把自己隔在了生命体验之外 。
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把所有的情绪感受隔离,世界都被关在外面 。悲伤、快乐…所有情绪都被挡在了外面 。
生命里的一切努力,动因都是情感,所有感受都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生,为了隔离这些感受,李断开了和所有人的情感连接 。
电影中有一段,侄子请李去和女友的妈妈聊天,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和女友啪-啪啪,女友的妈妈尝试着和李聊了一会,就忍不住跑去敲女儿的房间门了,因为李的冷漠和隔离让她无法忍受 。
所以,李离婚,离开这个城市,去做一份不大需要和人接触的工作,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并把跟他示好的人、想帮助他的人都推开 。
在街上邂逅前妻,短短的对话,李却无时无刻不想着逃走 。
前妻的温柔,对他却是痛苦的提醒,因为防线被打开了,悲伤再次涌上心头,内疚、自我攻击再次袭来 。
转头,他只好到酒吧寻衅打架,也许只有在身体遭受疼痛之后,才能缓解内心的煎熬 。
心理学家曾奇峰讲过一个例子 。
一群学员在讨论案例报告的时候,听到悲惨的事情,大家情绪低落,甚至有人都开始哭了,而其中一个人却放声大笑,让别人都恨不得揍他一顿 。
而督导老师便解释说,大笑的人是因为别人的情感没有进入到他内心,他把这些情感隔离了 。
03
为什么需要把自己如此隔离?
也许是这个案例对他来说,有着相似的悲惨体验,他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所以比别人需要更多的隔离 。因为一旦隔离被打破之后,他可能是所有人中哭得最惨的那个人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