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原来是一个“月光族” 不可思议

曾国藩一生勤俭自持是出了名的 , 他也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染上官宦习气 , 平日的饮食起居 , 一直遵守着寒素的家风 。这种“常在河边走 , 就是不湿鞋”的人 , 在清代是寥寥无几的 , 用民间俗语来形容 , 他是一个不会混世的主儿 。
从《曾国藩家书》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 他不惑之年官居二品时 , 还是罗锅上树——钱缺 , 家庭开支捉襟见肘 , 月月见底 , 手头拮据 , 并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外债 , 这在“一年清知府 , 十万雪花银”的清代倒是有点另类 。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欠债背后的真相 。
【曾国藩原来是一个“月光族” 不可思议】

曾国藩原来是一个“月光族” 不可思议

文章插图
曾国藩不惑之年时 , 可以称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债奴 , 就是想回老家看看老母亲 , 也是因为手头较紧而未成行 。道光三十年(1850年)时他40岁 , 在写给家人的信中称:“余自去岁以来 , 日日想归省亲 , 所以不能者 , 一则京账将近一千 , 归家途费 , 又需数百 , 甚难措办 。”从这里可以看出 , 当时是一分钱急死英雄汉 , 曾国藩为难之窘情 , 不堪言表 。探一次家就这么难 , 常回家看看更是南柯一梦 。
虽然他已是礼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左侍郎 , 可高官并没有给他减压 , 这些债务依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 可以说 , 他的不惑之年是在生活窘境中度过的 。咸丰二年(1852年)他42岁 , 得母讣闻 , (本文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 , 回籍奔丧 , 他在家书中说:“我出京时 , 将一切家事 , 面托毛寄云年伯 , 均蒙慨许 。此时遭此大变 , 尔往叩求寄云伯筹划一切 , 必能俯允 。现在京寓银钱 , 分毫无出 , 家眷回南路费 , 人口太多 , 计须四五百金 , 求寄云年伯张罗 。”老母亲去世了 , 回家吊孝时 , 口袋里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 置办丧事还要求别人帮忙 , 他似乎已到了砸锅卖铁、举步维艰的地步了 。
回家奔丧途中 , 他在九江耽搁两日 , 收到江西省城奠金(份子钱)1000两 , 手握沉甸甸的银子 , 第一支出欲望就是还债 , 他拿出300两托人捎回京城还债 , 剩下700两 , 以200余两在省城还账 , 带400余两至家办葬事 。欠债还钱 , 天经地义 , 当时他的脑子里就只剩下两个字:还债 。
不管怎么说 , 曾国藩身为清朝京城高官而债台高筑 , 总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 , 造成他家庭财政出现严重赤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他月月花光薪俸、家里债台高筑的一个最关键原因 , 是他的薪情差、不想贪、反哺家、应酬多 。不惑之年的他 , 上有老 , 下有小 , 中间还有四个弟弟 。作为儿子 , 他是孝顺的 , 他每年都要从京城给家里的父母寄去很多生活用品 。作为长兄 , 他是如父的 , 对家人关怀备至 , 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另外 , 官场的应酬 , 家族的婚丧嫁娶 , 父母的生日酒席 , 都是曾家财政开支的重大压力 , 可所有这些又是他乐于办的事 。手头紧时向外借些银子 , 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