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力强盛为何不收复西域地区?明朝是如何从经营西域到最后放弃西域的?( 三 )


明朝国力强盛为何不收复西域地区?明朝是如何从经营西域到最后放弃西域的?

文章插图
明廷对哈密卫的期望
“弭西戎东窥之心”,诸国之向背虚实皆赖其传报,也就是要使其担负刺探、搜集西域各国情报,起到监督侦查作用 。哈密卫位于如此关键的战略位置,明廷又给予那么高期望,可在具体措施上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不派流官
虽然永乐四年“设哈密卫,给印章,以其头目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镇抚,辜思诚哈只马哈麻为经历 。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以辅脱脱” 。此次明廷所派周安、刘行二人确为辅佐忠顺王,协助处理哈密卫事务,但自此以后却再无下文 。
没有委派官吏,全凭西域诸族官长决策大小事务,实难以保证推行朝廷之决策政令,难以保证域内舆情通达于上 。这样的羁縻卫所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对于靠此维系的边疆防卫而言,自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
不驻甲兵
关西七卫的军士来源,并不由朝廷差遣中原卫所军士前往补充,而是将原部落头目就地封官授职,管理各自原有军士而已 。虽说有约定明廷可根据需要调拨,统一指挥 。但由于这些军队的训练、作战指挥基本都由本族头目自行负责,且不仰明廷之粮饷 。这样的军队对于明朝边陲军事保障而言,可靠程度可想而知 。
天顺四年“癿加思兰乘隙袭破其城,大肆杀掠,王母率亲属部落走苦峪,犹数遣使朝贡,且告难 。朝廷不能援,但敕其国人速议当继者而已 。其国以残破故,来者日众” 。看来,没有强大军事力量作为经营西域的后盾,维护关西七卫是不可能实现的 。
不兴屯垦
在军队驻扎地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适度推行屯田以辅助军兵粮饷,是古代常见的做法 。朱元璋更是视军屯为军队粮饷的根本措施,曾以“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为傲” 。但在关西七卫尚未发现有史料能予以佐证 。
另外,本地区气候原本干旱,若要推行屯垦,保证粮饷供给,须迁徙精于农作的农民或者屯守汉地的卫所军兵,依赖有限的水源进行屯垦耕种 。并且元朝时期这些地区又在蒙古诸部控制之下,根本不重视农业发展,现如今又不驻守中原汉族军兵屯田守边,这就无法对有效控制关西七卫提供必要的粮饷支撑 。
不课赋税
七卫地区课税不入朝廷,而交各自首领 。遇到灾荒还可正大光明地向明廷申请赈济 。七卫在经济上独立,直接导致大小首领有较强的独立性,不会轻易受制于明廷之政令 。
不预纠纷
按常理,明廷册封卫所,自然就有责任调和各卫内部或与周边区域的摩擦和矛盾 。但事实上,明廷在处理七卫之间纠纷和与周边地区摩擦时态度消极 。正德四年,罕东左卫只克部遭遇番族劫掠邻境,守将请兵清剿 。兵部却答复说:“西戎强悍,汉、唐以来不能制 。我朝建哈密、赤斤、罕东诸卫,授官赐敕,犬牙相制 。
明朝国力强盛为何不收复西域地区?明朝是如何从经营西域到最后放弃西域的?

文章插图
明廷处理七卫摩擦时态度消极
不惟断匈奴右臂,亦以壮西土籓篱 。今番人相攻,于我何预,而遽欲兵之 。宜敕都督只克,晓谕诸族,悔过息兵 。”虽然使其“犬牙相制”,不得坐大而威胁明朝西北关隘的策略是可取的,但不维护各卫之间的平衡和相对稳定,既有失明廷威信,又有害西域的稳定 。
明廷赐予哈密卫金印,派官辅佐,俨然犹如亲王 。这非但不能体现明廷对西域战略地位的重视,反倒更加反映出其经营西域策略的不成熟 。因为仅凭一枚金印无法换来任由明廷差遣的军队,也不能换来任由明廷调拨的粮饷 。对于哈密卫的实际效果,清朝史学家谷应泰表示:哈密卫“取不亡矢遗镞,守不留兵屯戍……仅铸哈密卫印,更赐罕慎,弃地损威,端先见矣”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