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力强盛为何不收复西域地区?明朝是如何从经营西域到最后放弃西域的?( 五 )


明朝国力强盛为何不收复西域地区?明朝是如何从经营西域到最后放弃西域的?

文章插图
明廷对西番诸地的经营是比较成功的
“时甘州西南尽皆番族,受边臣羁络,惟北面防寇”,正是西番地区的稳定,为明廷解决了防寇掣肘的难题 。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将整个西番区域整体考量,诸如其政治军事、民族宗教、经济等方面得到有机协调 。
如果说军事政治力量的介入为之后的有效管辖打下基础,那么合乎时宜的宗教政策就是番民诚心归附的关键,而始终把控内地与西番诸地的经济联系则犹如一条牢固的纽带,使其得以长期维系 。可见,明朝之所以能对西番地区实现较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不是偶然 。
相比较同样因俗而治的西域,明朝之所以对西番地区实现了长期的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将整个西番区域整体考量,其政治军事、宗教、经济是相互协调,并且都得到了切实的贯彻 。明朝的关西七卫,于前不如汉、唐之都护府,于后不如清朝之伊犁将军 。与这些朝代相比,明朝编户人丁不可谓不足,披甲军兵不可谓不勇,守边将帅不可谓不忠 。
可为何被北元的战事困扰始终,无法根治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既有的西域经营策略框架没有被突破 。明朝是对关西七卫给予厚望的,但现实效果却大相径庭 。根源在于其西域经营策略的消极退让,正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这不仅使有明一代在西域开疆拓土无法实现,并且连“固守疆圉,防其侵扰”也难以确保 。
明朝对边陲要地的经略原则,“镇边疆者当率旧章,服夷狄者当用世族” 。“从其旧”“因俗而治”,部分采取羁縻手段管理边疆,在当时来看当为可行之法,适用于关外西域,也适用于西番要冲 。但却不能因循守旧,不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变通 。比较明朝时期的西域与西番之地,战略位置相当,却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 。采取消极保守的策略,使明廷在西域问题上越来越被动,以至到了嘉靖年间闭关绝贡,放弃西域的地步 。
【明朝国力强盛为何不收复西域地区?明朝是如何从经营西域到最后放弃西域的?】放弃西域,明朝不仅失去了进一步开发西域的时机,而且致使地方势力坐大,这样既是将西域防卫压力转移到了嘉峪关———河西走廊一线,又使得蒙古诸部没有西域明军的战略威慑,使其能肆无忌惮的饮马河套,劫掠州县 。明朝西域经营策略的失误,没有真正重视西域的经营,犹如洪武三十一年解缙被贬河州所著诗《登镇边楼》云:“陇树晴云万里秋,思亲独上镇边楼;几年不见南来雁,真个河州天尽头”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