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在谷应泰看来,明朝西域策略是空中楼阁,弃守西域是注定之事 。事实上,哈密卫要能够长期扮演关隘重镇的角色,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能震慑各方势力的明廷强力支持;二是具备相对强大的军事实力;三是其首领具备协调诸部关系的能力 。可实际上“其王率庸懦,又其地种落杂居……其头目不相统属,王莫能节制,众心离散,国势渐衰” 。
特别是哈密卫与北面的瓦剌,西面的土鲁番,东面的沙州、罕东、赤斤诸番“悉与构恕”,哈密卫仅凭一己之力难以立足于西域 。更能直接说明明廷经营关西七卫策略不当的就是所谓哈密卫的“三立三绝”,即哈密因不堪瓦剌和土鲁番的侵扰,竟然前后三次城池被侵占,最后竟弃城投降土鲁番 。
哈密卫的三立三绝
哈密卫的覆没,是明目张胆地对明廷权威的践踏,但明廷却始终没有保全之法 。明廷对哈密的实际经营方式与哈密卫所处战略位置名不副实,其要为今后两百多年间明蒙之争中明廷毫无战略威慑优势负责,要为河西走廊直接暴露于蒙古铁骑负责 。哈密卫被侵夺,其他关西诸卫也纷纷内徙,这是明初西域经营策略失败的直接体现 。
文章插图
明廷对西番诸卫的潜心经营
明朝对西番诸卫的管理是比较系统的 。《明史·西域二·西番诸卫》称“遣西宁等四卫土官与汉官参治,令之世守 。且多置茶课司,番人得以马易茶 。而部族之长,亦许其岁时朝贡,自通名号于天子 。彼势既分,又动于利,不敢为恶 。即小有蠢动,边将以偏师制之,靡不应时底定” 。可见明廷的思路是清晰的,即在军事、行政、经济等方面都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
军事、行政上,采取流官、土官制度与卫所制度相结合的措施
洪武初设西宁、河州、洮州和岷州四卫,另有再增设千户所,如洪武八年设归德守御千户所,属河州卫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又置川卜千户所属河州卫 。土官制度根据具体卫所情况,或“土流参治”,或全部任用土官 。如河州、洮州卫由于事务繁重,则以任用土官协助明廷所派流官 。
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征西将军沐英等成功平叛 。后朱元璋要求:“洮州,西番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 。遂置洮州卫,以指挥聂纬、陈晖等六人守之 。”外甥李文忠曾以边地驻军、饷艰民劳为由,进言撤回驻军 。但朱元璋却反复强调对边关要地的军事把控,将其作为固守疆圉的先决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 。
民族宗教方面采取因俗而治策略
西番之民民族众多,且多杂居,多笃信藏传佛教,佛教僧众在社会管理层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所以元朝采取实行僧俗并用、军民通摄的管理体制,确立政教合一的制度 。而明朝则依靠“多封众建,以教固政”达到对此地的有效治理,即“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为善” 。
这与政治上的“分而治之”是协调一致的 。洪武六年,朱元璋在给摄帝师喃加巴藏卜等人的招降诏书中表示:“凡在幅员之内,咸推一视之仁” 。向西番诸地表明将尊崇各派藏传佛教,不偏倚任何一派一系的态度,这对西番诸地诚心归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经济方面由明廷垄断茶马贸易
自古,紧密的经济联系是维系边疆稳定的纽带 。由于西番地区的饮食结构原因,茶叶是其生活食品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不得茶则困以病”,但由于气候原因却不能自给,只能依赖与内地贸易获取 。
本地区历来以牧业为主,所产马匹也是中原所稀缺,这样中原与西番诸地的茶马贸易一直不曾断绝 。所以严格控制茶马贸易是维系西番诸卫稳定的重要保障,“帝绸缪边防,用茶易马,固番人心” 。
相关经验推荐
- 明朝大将袁崇焕冤死之谜,到底是谁害死了他
- 还镯救人
- 唐赛儿与林三的故事
- 赵士扬罚知县
- 盘点明朝多位皇帝死亡的真相
- 如果崇祯皇帝逃往南方,明朝能否有机会翻盘
- 胆敢杀明朝的使臣,这位日本亲王为何这么大胆
- 张居正是明朝最贪吃好色的大臣,证据何在?
- 细数明朝的奇葩皇帝,木匠、小贩、大将军应有尽有
- 明朝开国元勋徐达死因是什么?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