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沙州卫内迁,在其故地又设罕东左卫,严格讲前后共设有八个卫 。设立时间从洪武八年延绵至成化十五年 。由于对这些卫所的羁縻过于宽松,而且在其面临危机之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后续措施,关西七卫不断受侵袭、残破,直至先后内徙嘉峪关 。这些是导致嘉靖年间采取闭关绝贡、放弃西域的重要原因 。
河西要冲的西番诸卫
大小金山以南,陕西行都司东南、青海湖东南的河湟地区,为西番诸族驻扎居住,由于位于河西走廊的东南关口,故与哈密战略地位类似 。《明史·西域二·西番诸卫》称“时为陕西患者,有三大寇:一河套,一松山,一青海”,所谓“陕西三大寇”就分布于西番河湟周围;“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为中国患尤剧” 。因而此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可“北拒蒙古,南捍诸番,稗不得相合” 。
于是“洪武二年,太祖定陕西,即遣官赍诏招谕,其酋长皆观望 。复遣员外郎许允德招之,乃多听命 。明年五月,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以元所授金银牌印宣敕来上,会邓愈克河州,遂诣军前降” 。此外,明廷也与此地开始了罗绮、绫绢、茶叶、马匹、毛皮等多宗贸易 。但是,如何保证对西番地区有效控制和长期稳定,并隔断与蒙古的联系,这是明廷悬而未决的难题 。
最终,明廷广建卫所以镇戍西番 。从洪武四年到洪武十二年,明朝先后设立西宁、河州、洮州和岷州四卫,并辅之以有效措施,使西番等地处在明朝统一的军事控制及行政管辖之下 。洪武二十年平定辽东后,强化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开通西域成为明朝西北边疆经营的主要内容 。
山丹、甘州、肃州等卫相继建立,暂时掌控住了河西走廊的局势 。同时还一度取得对西域哈密的军事胜利,大有掌控河西,连通西域,隔断蒙藏之势,可是自古攻城容易守城难,西北边防压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
文章插图
明廷在关西七卫与西番诸卫经营成效迥异
将明廷对嘉峪关以西地区和西番诸地的经营策略进行比较,就非常清晰地看到:战略地位相似,而措施迥异,效果当然也相去甚远 。表面上看,两地都设卫所,招抚当地部族头领,委任大小官职,但其实具体细节措施有着较大差异 。正德四年,因内部矛盾,一部分鞑靼部蒙古人逃至青海湖地区,劫掠当地土著番民,盘踞于此形成所谓“海寇” 。
“海寇”严重威胁到明朝西北边疆安全,但明廷内部却对此剿抚不定 。嘉靖二年,为扫除盘踞青海湖周边地区的蒙古海寇,杨一清主张征讨清剿,而兵部尚书金献民却献策招抚,“议遣官招抚,许为籓臣,如先朝设安定、曲先诸卫故事” 。看来明初于安定、曲先施行羁縻之法,其目的也仅仅是安抚而已,并无在必要时实施相应管控的打算 。
明廷对关西七卫寄予厚望却弱于战略部署
明朝对待关西七卫问题上锐意进取态度的缺失,这从关西七卫的代表哈密卫的情况就可一窥究竟 。关西七卫中的哈密卫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视为“西域要道”,因此明廷对西域的经营策略在哈密卫能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 。明廷对于哈密卫的期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欲其迎护朝使,统领诸番,为西陲屏蔽”,“断北虏南通之臂” 。
即负责接待来自朝廷以及西域各国前来朝贡的使节,统领关西诸卫,代明廷维护西域其他卫所的团结安定,还要阻断西域北面蒙古瓦剌部与西域的联系 。“令为西域之襟喉,以通诸番之消息,凡有入贡夷使、方物悉令此国译文具闻” 。即要求西域各国遣使求贡、互市通商都得通过哈密翻译文书,发给通关文牒,俨然将哈密卫当作西域和内地交往的中转站 。
相关经验推荐
- 明朝大将袁崇焕冤死之谜,到底是谁害死了他
- 还镯救人
- 唐赛儿与林三的故事
- 赵士扬罚知县
- 盘点明朝多位皇帝死亡的真相
- 如果崇祯皇帝逃往南方,明朝能否有机会翻盘
- 胆敢杀明朝的使臣,这位日本亲王为何这么大胆
- 张居正是明朝最贪吃好色的大臣,证据何在?
- 细数明朝的奇葩皇帝,木匠、小贩、大将军应有尽有
- 明朝开国元勋徐达死因是什么?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