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救危扶厄 不慕功名 以救治人命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是名垂千古的医者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二 )


说到这个时代,文学爱好者们很熟悉的,就是著名的建安文学,但是当时老百姓们最熟悉的,却不是离他们很远的文学,却正是近在咫尺的瘟疫,就是在建安年间,早就肆虐多年的瘟疫,已经到了空前恐怖席卷的阶段,张仲景在任的长沙,更是出名的重灾区 。以张仲景自己的话说,很多当地的乡镇,由于疾病肆虐,已经变成了空城 。面对空荡荡的城镇,张仲景终于下了决心:规矩!不要了!
他正式在府衙打开了门,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端端正正的在大堂里,为当地百姓诊治 。每到这时候,昔日的官员张仲景,就变成了医生张仲景,多年修炼的医学才能,更是完美的施展,哪怕遇到无法诊治的病,他也会不辞劳苦找到医法,甚至放下官员的架子,主动登门求教!
于是,就好像残酷的车轮战一样,医生张仲景,以惊人的毅力,完成着这个艰巨的治疗工作,而他的治疗经验,也是越发丰富,眼看着治理伤寒,信心越发的足,可是宦海浮沉,却越发的心寒,此时的大汉王朝,已经是末世,瘟疫如此严重,救灾却十分低调,各级的官员人浮于事,百姓的死活根本不放在心上 。可以攻克得了瘟疫的张仲景,却苦于医药缺乏,得不到上层的支持,依然眼睁睁看着大批病人死去 。这种无能为力的痛苦,彻底刺痛!

医圣张仲景救危扶厄 不慕功名 以救治人命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是名垂千古的医者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文章插图
终于,到了五十五岁那年,张仲景终于认定,指望自己来救瘟疫,是救不过来的,指望朝廷,更是不靠谱的,唯一的办法,只有继续离经叛道:官也不做了,带着全家去岭南隐居,为了一件比坐堂瞧病还要重大的事:写书!他要写一本书,一本包括了所有伤寒杂症治疗方法的书,里面要写明白各种症状,明白的让老百姓都一看就懂,更要有各种靠谱的治疗方法,不但要有疗效,更要有细化区分的针对治疗 。为了这个理想,他开始了人生最艰辛的阶段,在岭南忍着寒苦生活,过着离乡背井的日子,躲避着战乱肆虐,一笔一笔,写下这个理想 。虽然直到公元285年,他的灵柩才得以返回故土,但他成功了,这本书,就是《伤寒杂病论》 。
在西晋年间,西晋人王叔和将这部书整理后,终于流传天下,之后历经汉唐宋各代,书中有关治疗瘟疫的宝贵经验,得以代代流传 。在恐怖的伤寒瘟疫面前,这本历经心血的图书,虽然有好些内容散失,但核心的思想保存了下来,并在之后中国一次次瘟疫灾难中得以验证 。它好像一盏明灯,给中国人照亮了一条战胜瘟疫的路 。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们可以想象欧洲黑死病的恐怖惨状,而同时代的中国,因为这本书,炎黄子孙才多了一把抗击瘟疫的盾牌!
医圣张仲景救危扶厄 不慕功名 以救治人命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是名垂千古的医者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文章插图
张仲景以扁鹊为标杆,主张医者就应发挥前代名家的优良传统,他在著作开始就对扁鹊的经历和为人进行赞扬 。当初扁鹊去给患有假死症的虢国太子看病,治愈之后,人们称他能起死回生,扁鹊十分谦虚,并不以此作为自我吹捧的资本 。由于战国时,战乱不休,人们常常有各种不同病症,扁鹊只求能治好病,并不局限于自己的专长,妇科、儿科等医生他都做过 。对于扁鹊大度无私、以病人为重的品质,张仲景十分敬慕,他在为人治病的过程中,往往比照扁鹊,注重自己的医德修养 。
在基本的修养之外,张仲景主张医者必须尊重自己的职业,以为病人诊治为重 。当时有不少医家热衷功利,不重视医术,张仲景对此加以批评,称一旦遇上病患,必然会耽误病情,引发严重后果 。正是因为目睹了无数人患病而逝,无人可以救治,张仲景才决心投入行医事业中,并将经验汇集成书 。在著述里,张仲景毫无卖弄、夸耀之意,全都是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对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法进行论述,方便人们进行阅读和参考 。据说,张仲景担任官职时,每逢月初、月中,就会在官衙里摆好案几,为百姓治病,这便是后世“坐堂”的由来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