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文章插图
而比起好些名医的世家传承,甚至草根身世来,医圣张仲景,却是个绝对的另类,他的家庭,是当时东汉王朝的官僚世家,虽说比起名门显贵有差距,生活却还优越,家里的藏书尤其多,家风传承很好 。作为这种家族的子弟,在那个已经基本看出身的东汉中后期,更是生在了蜜罐里,基本是到点出山做官,享受优厚生活 。
可是张仲景很快就发现,这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哪怕是在家读书时,家里的浩繁藏书里,有一类图书,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医书 。哪怕读经史子集时,里面的医学故事,也常令他拍案叫绝 。这个旁人看来陌生的领域,于他却有着无比的吸引力!
而也在看过了身边太多事情后,张仲景越发认定,自己一定要走上这条路 。那个年代,正是东汉瘟疫肆虐的年代,从东汉中期起,鼠疫就像恶魔一样,常年在中华大地上徘徊,甚至就连锦衣玉食的东汉皇宫,皇子皇孙们染瘟疫而死,都是常见的事情,民间的情况,更是严重到恐怖,就以张仲景晚年回忆说,自己的家族,大约同辈的亲人们,有七成都死于伤寒瘟疫,各地的情况,甚至到了“室室有号泣之哀”的地步,悲情的场面,从小就耳濡目染 。
比起这般悲情的场面,作为一个官宦子弟,他看到的官场圈子,场面却是更悲情,官僚们要么互相倾轧,要么就是成天空谈无用的学问,毫无治民的经验,少年的时候,眼中还无比神圣的官场,随着年岁越长,却发现越发可笑 。难道作为一个官宦子弟,自己以后要走的路也是这样?不!绝不!也正是在看过了太多类似的场景,小小年纪的张仲景,心中对医学的热情,终于烈火一般燃烧起来 。十岁的时候,就拜了当地名医张伯祖为师,开始了学医之路 。
文章插图
如果说先前的张仲景,好似少林寺里看守藏经阁的少年,早就把各种典籍一一涉猎,那么在拜张伯祖门下时,他开始的,就是更加艰辛的修炼之路 。这位张伯祖先生,当时就是南阳头号医生,更是治疗伤寒瘟疫的高手,年纪轻轻的张仲景,不但在他门下学文化,更要一次次给他打下手,亲眼看着他诊治各种伤寒病人,年岁大点的时候,还要亲自上手帮忙,就这样二十年时间,多次亲身实践 。
这段经历,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只要稍微脑补一下医学常识,就知道这一条路,简直就是每天在敲死亡的大门,伤寒瘟疫的传播速度,了解一下世界上几次重大的瘟疫,就知道有多恐怖 。以张仲景自己的话说,曾经在一天之内,见识过十多种不同的伤寒病例,而且接触到病人的患者家属,也都无一例外感染 。每一次的抢救,几乎就是与死神擦肩 。幸运的是,张仲景熬了过来 。
他在这个领域里,越发展现出卓越的天才,甚至到了三十岁时,已然是在洛阳都十分知名的医生 。当然在大家眼里,作为一个官宦子弟,他的医生身份,也不过是在玩票而已,由于有过不少成功治疗的经历,他和诸如刘表这些名流人物,也都有了良好友谊,凭着这好人脉,他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进入了官场,到了建安年间,更是官升一步,荣任长沙太守 。
在好些人看来,这位年轻时候的医学票友,现在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官僚了 。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场任命,竟然会是这位医学爱好者,人生重要的分水岭在东汉那个年代里,官场的一个硬规矩,就是“既官勿医”,既然要做一个官员,那就断了亲自行医的念头,这就是东汉王朝的体面 。可是,张仲景为官的年月,却是个特殊的时期:建安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