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酒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二 )


文中所说的“卮酒”指的是器皿中盛的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杯酒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中说:“于是太子丹复引卮酒,跪进于(荆)轲 。轲一吸而尽,牵舞阳之臂,腾跃上车,催鞭疾驰,竟不反顾 。”这其中的“卮酒”指的就是杯酒 。而文中所说项羽赐给樊哙的“彘肩”在当时也是一种美食 。“彘肩”指的是猪肘子,就是作为食物的猪腿的最上边部分 。
在中国秦汉时期,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 。猪肉在镬中煮熟后,用匕将肉取出,放到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俎 。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 。刀、俎不可缺一,所以用来比喻宰割者 。《鸿门宴》中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项羽见樊哙高大勇猛,不仅“赐之卮酒”,而且还“赐之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当时,樊哙后进营帐,身份又低,自然与坐席无缘,只好以其盾为俎,以剑代刀,大杯喝酒,大块吃肉 。不难看出,“鸿门宴”其实是以烤肉为主的宴会,是军营野餐性质的一次领导人的政治饭局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这是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的两句诗 。读起来真是让人荡气回肠 。金戈铁马、弦歌声声的战场上,猎猎旌旗飞扬之处是一片袅袅的烤肉香,此时此地,应该是没有比烤肉更能衬托肃杀军帐间的宴会气氛了吧?“鸿门宴”正是在肃杀军帐内的一片袅袅的烤肉香的气氛之中,当时楚汉这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举行的最高级别的宴会 。
据说,刘邦是很喜欢吃烤肉的 。当年,他在沛郡泗水亭长任上押送囚徒去骊山服役,有人送他酒一壶,烤鹿肚、牛肝各一 。把好美酒、爱烤肉的刘邦吃的不亦说乎,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后来待到“即帝位,朝晡尚食,常具此二炙 。”但是,在“鸿门宴”上,虽有“彘肩”这样烤肉美食,深感危机四伏的刘邦吃起来也会味同嚼蜡 。
在《鸿门宴》中,尽管司马迁惜字如金,但是,除了留下“卮酒”、“彘肩”这样美酒美食的记录外,还描写了“斗酒”的场面 。樊哙进见项羽,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不难想见,在当年战火连天的岁月里,酒可谓是沙场征战相互残杀的春药,杀人者和被杀者,都要借酒来增添豪情和胆气 。在“鸿门宴”这样牵一发就会动全身的生死饭局上,酒的力量尤其强大 。因此,在“鸿门宴”上,虽说双方暗地里各怀鬼胎,但酒是决不能少喝,也没有理由不喝好的 。于是,司马迁的《鸿门宴》为后人留下了“斗酒彘肩”的历史典故 。
【鸿门宴上酒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一千四百多年之后,南宋的词人刘过挥笔写下了《沁园春·斗酒彘肩》的词,其中第一句就是“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刘过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 。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 。与辛弃疾一样,刘过一生力主恢复中原,并一直积极实践 。自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士大夫“讳言恢复”,文恬武嬉醉生梦死得过且过,到刘过作此词的嘉泰三年,即公元1203年,已经“太平”了四十年 。刘过借当时名作描绘渲染“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西湖,与樊哙“斗酒彘肩,风雨渡江”的浓墨大笔粗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显然是刘过朝夕向往的“北伐”的象征 。然而,南宋朝廷此时并无收复中原之意,而是“直把杭州作汴州” 。刘过终有“斗酒彘肩,风雨渡江”之雄心,也只能徒唤奈何 。但是,尽管如此,“斗酒彘肩”,不仅是古代酒席宴会上的最佳美食,而且已经成为了热血男儿一展豪情的壮丽诗句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