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 为何后来改成三顿了?

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 。由于农业不发达 , 粮食有限 , 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 。《墨子·杂守》说 , 兵士每天吃两顿 , 食量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顿称“朝食”或“饔” , 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 。第二顿称“飧”或“食” , 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 。对于进餐时间 , 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 。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 , 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 。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 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 , 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 , 借此犒劳将士 , 激发士气 。
汉代以后 , 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 。并且 , 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 。早饭 , 汉代称为寒具 , 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 。至唐代 , 寒具始有点心之称 。《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 , 自唐时已有此语 。”至今 , 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 。午饭 , 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
一日两餐时 , 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 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 , 用过飨食 , 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 。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 , 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
在宋朝之前 , 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 , 只有皇室四餐 , 诸侯三餐 。西汉时 , 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 , 就专门点出 , "减一日三餐为两餐" 。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 , 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 , 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 , 晚上夜生活丰富 , 所以才加一顿晚饭 。
但是我们现在都是一天三顿 , 如果加上宵夜 , 一天四五顿的人都有 , 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 让古代的老百姓从一日两餐变成三餐的呢?
细究的话 , 从商朝开始 , 人们的日常活动规律已被分成8个时段 , 人们吃饭的时段分别叫“大食”为上午7时至9时 , “小食”是15时至17时 。到了汉朝时 , 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 , 一天多吃了几顿饭还大做文章 。而当时 , 天子一般是一天四顿饭 , 而王公大臣们一天三顿饭 。
而到了两宋时期 , 夜宵的制度兴起 , 这直接促成了夜市的繁荣 。发展了国民经济 。并且由于夜市的流行推动了三餐制的普及 , 而三餐制的普及又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 带动了两宋时期的餐饮业和娱乐业的繁华 。为了配合夜晚出来消费的人们 , 宋朝的娱乐内容十分丰富:演戏的、说书的 , 还有表演杂技的、摔跤的等等 。
三餐制到南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南宋虽然在军事上软弱无力 , 但其社会生产力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因为三餐的普及 , 让两宋时期夜间市场的兴盛让城市商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 也促使国家更加繁荣 。
【古代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 为何后来改成三顿了?】难怪现在很多人都说 , 能吃是福啊!原来他背后有这么长的历史和推动了国民经济啊!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