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肉发红色的荧光是什么原因,都应该看看这篇文章 鱼肉颜色发红怎么回事

鱼类出血病是指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以出血为特征的一种鱼类疾病 , 一般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应激和药物中毒等 。 鱼类出血病是我国淡水池塘养鱼中危害种类最多、流行区域最广、发病率最高、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疾病 。
血液从心脏和血管的腔内流出的现象称为出血 。 鱼类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的点状出血引起的瘀点或瘀斑 , 是渗漏性出血的表现 , 如鳗鲡红斑病、嗜水气单胞菌病、鱼类紧急出血病等 。 除了由感染引起的鱼渗漏出血 , 鱼渗漏出血的其他常见原因包括:
维生素C缺乏导致血管基底膜破裂;毛细血管胶原减少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些药物会引起过敏性血管炎;重金属(磷、砷、铜)中毒引起的出血;缺氧可引起毛细血管壁的直接损伤等 。
出血是许多异常情况下非常普遍和常见的病理现象 。 出血不一定是疾病 。 比如在池塘里网捕的过程中 , 鲢鱼被网捕胁迫 , 鱼的表面出现片状或点状出血 。 这种情况下 , 鲢鱼不能认定为出血病 , 因为应激因素消除了 , 鲢鱼可以恢复健康 。
鱼类出血病的危害程度很高 。 据不完全统计 , 每年因出血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 这类疾病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 。 而淡水鱼、草食和肉食性鱼类、有鳞和无鳞鱼类都可以发生出血病 , 池塘、池塘网箱、水产养殖都可以发生出血病 。
这类疾病的高发季节一般为春末夏秋季 , 发病水温一般在25~ 35之间 。 鱼类出血 , 生物因素占80%~90% , 其中病毒占30%~50% , 细菌占30%~50% , 寄生虫占5%~10% , 非生物因素占10%~20% 。 这表明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占主导地位 。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严重危害我国南方罗非鱼养殖 , 每年造成经济损失上亿元 。 B群链球菌(GBS)感染罗非鱼的症状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脊椎移位、眼球出血、角膜混浊、鳍根部出血、腹部出血、漫游 。 尸检可见肛周肿胀 , 肝、肾、脾肿大 , 充血出血 , 脑膜出血 , 肠浆膜出血 , 肠腔内黄色透明粘液 , 肠壁变薄 。 其中 , 脑出血是GBS的特征性病变 , 这主要是由于GBS可通过荚膜多糖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 , 粘附于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群 , 穿透血脑屏障 。
风疹耶尔森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棒状杆菌 , 可在淡水和海水中引起三文鱼和斑点叉尾鮰的耶尔森菌病或肠炎红口病(ERM) 。 其特征性症状是口腔周围明显出血 。 这种细菌的宿主范围很广 , 大部分三文鱼都易感 。 该病可见于水平传播 , 许多无症状的鱼类和鸟类可携带和储备罗伊耶尔森菌 。 这种疾病的爆发往往是由环境压力介导的 , 如水质恶化、水温升高、水池中鱼群的处理等 。 在最急性的感染中 , 由于粘膜下充血 , 口腔和颌部出现充血 , 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的病鱼都会出现 , 但这种疾病却因为这种症状而被命名为肠炎红口病 。 解剖病变常包括肠道充血、出血、浆膜带瘀点、脾肿大 , 在感染了疣状耶尔森菌的斑点叉尾鮰中 , 腹膜上可见明显的出血症状 。 组织可见出血、充血、水肿 , 部分组织可见定植菌(鳃和脑细菌出现频率较高) 。 细菌定植引起的坏死常见于肾小球和脾脏 。
嗜水气单胞菌分布广泛 , 是气单胞菌败血症的病原体 。 最近发现鲟鱼对这种细菌高度易感 , 急性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90%以上 。 患病鲟鱼体表有多处溃疡灶 , 口周充血出血 , 性腺和膀胱膜出血 , 肝脏肿大 , 腹腔血性腹水 。 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 , 患病鲟鱼肝细胞广泛空泡变性 , 肾间质炎性水肿 , 间质细胞坏死 , 脾组织出血 。 同时 ,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病鲟脾脏、肌肉和肾脏中嗜水气单胞菌的阳性信号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