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

文章插图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 , 他体态魁伟 , 聪明英俊 , 在同伴中非常突出 。 晋惠帝时 , 嵇绍官为侍中 。 当时皇族争权夺利 。 互相攻杀 , 史称为“八王之乱” , 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 , 形势严峻 , 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 。 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 , 准备射他 。 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 , 连忙阻止侍卫 , 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 , 嵇绍跟随晋惠帝 , 出兵迎战于汤阳 , 不幸战败 , 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 , 不离左右 。 敌方的飞箭 , 象雨点般射过来 , 嵇绍身中数箭 , 鲜血直流 , 滴在惠帝的御袍上 。 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 , 惠帝说“别洗别洗 , 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绍在世时 , 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 , 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
江淹 , 字文通 , 他年轻的时候 , 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 家 , 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
可是 , 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 , 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 了 , 而且退步不少 。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 , 依 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 , 但文句枯涩 , 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 。
于是就有人传说 , 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 , 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 , 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 缎还他 。 因此 , 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 。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 , 走到他的身边 , 向他索笔 , 对他说:“文通兄 , 我有一支笔在你 那儿已经很久了 , 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 , 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 据说从此以 后 , 江淹就文思枯竭 , 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
释义:原指江淹少有文名 , 晚年诗文无佳句 。 比喻才情减退 。
战国时候 , 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 , 号称宾客三千 。 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 , 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 , 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
有一次 , 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 秦昭王将他留下 , 想让他当相国 。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 , 只好留下来 。 不久 , 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 , 他出身王族 , 在齐国有封地 , 有家人 , 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 , 便改变了主意 , 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 , 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 , 只要妃子说一 , 昭王绝不说二 。 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 。 妃子答应了 , 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 。 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 , 因为刚到秦国 , 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 就在这时候 , 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 。 他先摸清情况 , 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 , 一时舍不得穿 , 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 。 他便借着月光 , 逃过巡逻人的眼睛 , 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 , 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 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 , 送他回齐国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