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粘豆包 舌尖上的粘豆包


舌尖上的中国——粘豆包 舌尖上的粘豆包

文章插图
1、舌尖上的中国——粘豆包
每个地方的做法不一样!我家是大庆农村的 , 我们这用的是黏大米和玉米碴子!把这两样用水泡一晚上 , 然后捞出控水 , 再用机器磨成粉 , 把粉加温水和成面放在炕上发 , 等发起来才能包豆包 。 豆馅用的是红芸豆 , 烀熟了弄碎 , 加糖 , 攥成圆圆的小豆馅!
新晚报尤其喜欢回答这类问题 , 感觉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文字版嘛 , 嘿嘿!还有就是来过哈尔滨的小伙伴们可能听说或者吃过的——粘豆包 , 亚沟粘豆包在我们这里也是相当有名的 。 有人开玩笑说 , 岳吉村的粘豆包“粘”住了路过客人的钱包 。 一箱粘豆包20元至 25 元 , 4 袋装共 8 斤 。 村里还有一些人家卖自己手工包的粘豆包 。 小红豆馅的粘豆包吃起来比大芸豆馅的更甜也更沙 。 每袋粘豆包3斤15 元 , 还有粘玉米面做的粘豆包 。
2、记忆中熟悉的味道——东北粘豆包
记忆中熟悉的味道——东北粘豆包 。 粘豆包是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用黄米面和小豆馅自制而成 。 黄米面 , 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碾成黄米 , 黄米比小米稍大 , 再把黄米磨成面 , 即成黄米面 。 黄米面豆包 , 凉了就会发硬 , 再吃的时候重新蒸一下 , 它好像也“改过自新” , 又是另一个口感 , 总之怎么吃都好吃 。
新黄米洗净 , 磨成面 , 加入适量的水和引酵 , 酵母也行 , 使劲搓揉 , 盖上发酵半天到一天;小红豆和大枣少加水 , 煮熟至见不到水 , 揉捏成泥做馅 , 喜欢吃甜的可以加入白糖或地瓜 。 发酵好的黄米面揪成团 , 擀成厚皮 , 一大勺豆馅 , 包起、蒸熟 , 新出锅的最好吃 , 香、粘、甜 , 滑口 , 一次能吃5、6个 。
3、粘豆包的做法
首先选用黄米或者大黄米 , 经过淘洗 , 去掉米里的砂子 , 控干水分 , 在上石碾压出面粉 , 对上玉米面 , 和好发制 , 豆馅可选用大云豆或红小豆煮烂对上红糖或者白糖碾碎 , 就可以包豆包 , 然后用蒸锅 , 水开了 , 蒸上5到8分钟 , 拿出来 , 撒上白糖 。
粘豆包还是黄米面的好吃 。 锅烧水 , 用粘面一小块在手里捏团包豆馅 , 多余的面料揪下来 , 锅帘上铺好洗过的干玉米叶 , 抹点油不粘 , 水开后下锅大火蒸 。 这是小时候的记忆 , 姨家在海伦市乡下 , 她们那是粘豆包的故乡 , 冬天家家蒸 , 只是没有做成商品 , 至今他们还在延续蒸豆包的习俗 , 也作为礼品赠送亲朋 。
4、山里最正宗的粘豆包
粘豆包不仅在哈尔滨受追捧 , 东北地区也是一样 , 是有名的传统美食 。 就连外地旅游的朋友 , 都喜欢带粘豆包回去 。 磨成黄米面 , 加入玉米面揉成面团 , 包上自制的芸豆馅 。 提前浸泡红芸豆三个小时 , 也可以用小红豆代替 。 泡好后捞出倒入锅里 , 加多点水 , 大概是红芸豆的4倍 。 以黄米面500克为例 , 玉米面100克 , 酵母4克混合一起 , 加入适量温水揉成面团 , 要较软点 。
这个雪白的世界 , 就是我的东北老家 。 房子、大地、江河、树木 , 都被雪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 。 记忆里我最爱的美味儿 , 就是大舅蒸的粘豆包 。 做粘豆包要用到饭豆子 , 就是奶白花的芸豆 。 长粒儿、大个儿、饱满的 。 大黄米和苞米做的小碴子这样蒸出来的才是咱山里最正宗的粘豆包大黄米和小碴子一定要水磨才好 , 细、粘 。 粘豆包要一个个分隔开 , 摆在帘子上 , 放院子里冻 。 再淋上一些水 , 这样冻好的粘豆包不会干裂 , 还能保持软糯的口感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