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镜|冲击高端,中国手机的无限战争( 三 )


这里说的趋势不光光是功能机到智能机技术切换的趋势 , 更深层次的趋势是 , 面对汹涌而至的换机潮 , 客户从何而来 , 增量市场从何而来?
小米把握的是线上的趋势 , 几乎与电商行业的发展同步而行 , 小米在线上牢牢占据了用户的心智 , 确立起极具辨识度的品牌标签 。
OV把握的是线下的趋势 , 凭借着3万多经销商大军 , OV将触角伸向了广袤的低线市场 , 走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抗战”路线 , 以致于英国老牌高端杂志《经济学人》发表文章将OV的成功总结为渠道的胜利 , 华尔街日报记者更是亲自跑到中国一探究竟 。
友商们也将OV作为学习对象 , 认真研究起来 。 任正非在华为终端年度BG大会上号召:要向OV学习 , 不要瞧不起人家 。 雷军也是亲自跑到河南洛阳伊川县的一个乡镇上的vivo专卖店“取经”学习 。

雷军微博晒出在河南手机店与老板交流
中国手机之所以能够完成对外资品牌的胜利 , 苹果在中国大陆创建的“苹果产业链”功不可没 , 然而也正是因为“苹果产业链”的存在 , 中国手机厂商的利润始终只能是“维持生活”的样子 , 只是前期巨大的增量市场掩盖了很多问题 , 中国手机发展的屏障被暂时遮掩了而已 。
华为摸着石头过河 , 小米OV摸着华为过河
如果市场容量足够大 , 中国手机销量增长可以用规模效应还弥补利润足 , 倒也能和苹果相安无事的共处下去 , 然而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17年 ,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次出现了出货量整体下滑 。
存量竞争下 , 改变产品结构 , 向上一级市场要利润成了唯一正解 。
中国手机冲击高端的经历 , 华为是成功的 , 也是悲壮的 。
事实上 , 华为在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并不顺利 , 曾一度被小米OV压在身下 。
华为的第一款智能手机Ascend P1也是2011年发布的 , 这款手机一开始就定位“高端” , 由于刻意追求“薄”的特点 , 导致工业设计的美学被无情扼杀 , 整个手机看起来就是一块板砖 , 以致于连余承东看到P1样机时都忍不住吐槽:“这(tm)是个什么东西?”
虽然余承东使出了浑身解数 , 甚至到亲自到门店为P1站台 , 但这款手机的最终销量不到百万 , 而此时 , 小米的销量已是P1的十倍 。
其后 , 华为又推出了另一款Ascend D系列 , 口碑依然扑街 , 有坊间传闻 , 震怒的任正非曾当着众多高管的面 , 把这款手机砸在余承东的脸上 。
从D系列开始 , 到后来的P系列、Mate系列都用的是海思的K3V2芯片 , 一直用到了P6 , 由于海思早期芯片性能不足 , 附带影响了手机体验 , 手机发热、卡顿缓慢等症状始终没有解决 。
华为内部对此苦不堪言 , 一度动摇 , 用户也对华为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 抖机灵的网友写了一幅对联:“海思恒久远 , 一颗(K3V2)永流传 。 ”
而华为之所以成为华为 , 就在于其对目标的坚持 , 具体体现在手机上 , 就是坚持采用自家的海思芯片 , 与其他品牌形成核心上的差异 。
2013年 , K3V2终于退出了产品序列 , 华为P6 S搭载全新的麒麟910芯片问世;2014年 , P7搭载麒麟910T亮相 , 其后每次产品的更新 , 麒麟芯片也在迭代 , 一直到华为P30上市时搭载的麒麟980芯片 , 其在性能上已经追上了高通的同代产品骁龙855 。
在麒麟芯片追赶的过程中 , 售价接近4000元的Mate 7为华为真正树立起高端手机的形象 , 此时海思芯片也才迭代至麒麟925 。 这款手机上市的第一周 , 华为的首批备货即销售一空 , 平时只炒iPhone的黄牛也第一次将目标瞄向了国产手机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