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斑 食疗秘方轻松搞点色斑( 四 )


猪肾消斑粥
猪肾1对,山药100克,苡仁50克,大米200克,食盐适量 。将猪肾去筋膜,洗净,切丁,加诸药,大米同加清水煮粥,食盐调味,分作2次服食,每日1剂 。可补肾健脾,祛淤化斑 。
茯苓消斑汤
白茯苓、白僵蚕、白菊花、丝瓜络各10克,珍珠母20克,玫瑰花3朵,红枣10枚 。上药同置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分作2份,饭后饮用,每日1剂,连续7-10天 。可健脾消斑,祛风通络 。
中医祛斑疗法
雀斑是发生在颜面、颈部、手背等日晒部位皮肤上的黄褐色斑点,因其形状如雀卵上的斑点,故名 。
本病最常见于鼻面部,始发于学龄前儿童,少数自青春期发病,女多于男,多伴有家族史 。皮损多为针尖至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点,数目多少不定,互不融合,无自觉症状 。
病因病机
肾水不足:多因素禀肾水不足之体,故多在“女子七岁”、“丈夫八岁”前后之时发病,如明代陈实功着《外科正宗·雀斑》曰:“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 。禀赋素弱之人,多自幼发病,又伴有家庭病史 。
风邪外搏:卫气失固,触犯风邪,则外风易袭人皮毛腠理之间 。血气与风邪相搏,不能荣润肌肤,则生雀斑 。
诊断
雀斑诊断并不困难,通过望诊和问诊即可确定诊断 。主要表现为;多在5岁左右发病,随年龄增长而数目增多 。女性多于男性,日晒后加重,夏重冬轻 。发病部位以面部尤其是鼻部和眼下多见,重者可累及颈、肩及手背等暴露部位,皮肤损害呈黄褐色色素斑,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针头至绿豆大小,直径一般不超过0.5厘米,黄褐色、暗褐色、浅黑色斑点,界限清楚,对称分布,数目多少不定,少则数十个,多则百余个,散在或密集 。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 。
鉴别诊断
雀斑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黑子:又名雀斑样痣,与光线照射无关 。发病较雀斑更早,常在1一2岁开始发生,分布多不对称,无一定好发部位,色较深,与季节无关 。
着色性干皮病:有家族史,父母多为近亲结婚,多发于幼儿面部,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萎缩,预后不良 。
黄褐斑:皮损只限于面部,呈片状、状如地图、蝴蝶,最小的色素斑大于0.5厘米 。
辩证分型治疗
肾水不足,火滞郁结型:多有家族史,自幼发病,皮损色泽淡黑,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互不融合,夏季加重增多,冬季减轻变淡,无自觉症状,舌脉亦如常人 。
方选六味地黄龙 。伴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 。
火郁经络,风邪外搏型:皮损呈针尖、粟粒大小黄褐色或咖啡色斑点,范围较广,颜面、颈部、手背等暴露部位为多,夏季或日晒后加剧,无自觉症状,舌脉一般正常 。
方选犀角升麻汤(犀角、升麻、防风、羌活、);川芎、白芷、黄芩、甘草、白附子) 。便干者加大黄、当归;口干喜冷饮者加知母、石膏 。
肾水不足,火滞郁结型:多由禀赋素虚,肾水不足,不能上荣于面 。水亏则虚火郁于孙络血分,肾之本色显于外,故皮损多呈淡黑斑点 。火性炎上,故好发于鼻面部 。夏日阳气亢盛,反使肾阳受损,故夏天加重;冬日精血蛰藏于内,故暂减轻 。选六味地黄汤或知柏地黄汤以滋阴补肾,增补先天之本,使肾水充足,面色得以荣华 。水充则火降,孙络不再受损,故达补肾降火清斑之效 。
火郁孙络,风邪外搏症:多由素禀血热内蕴之体,或七情郁结、心绪烦扰,多食辛辣炙博之品而致血热,再外受风邪,与血热搏于肌肤,则发为雀斑 。风热为阳邪,上先受之,故皮损多见于面部 。日晒则血热更甚,血热亦能生风,故皮损多加重 。选用犀角升麻汤以清热凉血,祛风退斑为主,凉血清热则火降,风去热清则斑消,从而达到消除雀斑之效果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