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怎么学才好学 如何从零开始学易经,周易从哪里开始学起( 二 )


贾德和所有好老师一样 , 鼓励书中人物不断提出新的哲学命题辩论 。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同意 , 这种方式涉及的故事有一半读起来更有趣 , 让读者亲身参与 , 提高了整部作品的可读性 。 但是 , 从纯虚构的角度来看 , 《苏菲的世界》并不算成功 。 书中人物平淡乏味 , 情节薄弱 , 冲突和张力不够 , 没有真正的悬念 。 整部作品不够真实 , 不足以吸引读者对剧中人物或悲或喜 。 所有的人物都只是解释哲学的工具 , 而教授苏菲哲学的老人 , 自始至终只是一个神秘的老人 。 至于早熟的苏菲 , 只是哲学教育中的配角 。 这本书的风格可能是刻意的 。 为了力求简洁 , 它倾向于以孩子般的方式直接表达 。 不管
如何 , 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 , 不够精采 。 (会不会是受翻译的影响呢?) 基督教的地位 写作西方哲学史 , 一直有项困难 , 就是基督教的定位问题 。 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上占着优势地位 , 并且和哲学有正反两面的交互作用 。 《苏菲的世界》乍读之下 , 似乎对基督教颇有好感 。 书中多次提到神 , 即使未特别注明 , 书上所讨论的神 , 指的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虽然未必就是合乎圣经启示三而一的神) 。 教会在书中人物的生活占有一席之地 , 一些讨论中 , 也以教会为背景 。 有一章专门讨论基督 , 对耶稣的宣告有相当深入的探讨 。 书中也列举许多例子 , 说明当一个人持有基督教的信仰 , 尤其是相信神是造物主这点 , 会产生很不同的世界观 。 书里也有好几处 , 针对基督教被误解之处 , 提出翻案 。 例如 , 因为亚里斯多德贬低女性的错误见解 , 教会也深受影响 , 事实上 , 耶稣基督绝不是歧视妇女的人 。 在文艺复兴那一章里 , 正面地提到一点马丁路德 。 至於其他改革家却无一上榜 , 而路德也仅仅占文艺复兴的一小篇幅而已 , 而且是「灰暗」的部份 。 然而仔细阅读 , 会发现事实上 , 书中有不少关於基督教的负面评价 。 作者肯定长期以来 , 哲学就扮演着将人从神话、迷信和宗教的捆绑中释放的角色;而基督教是被定位在捆绑人的那边 , 不是释放人的这边 。 当然这本书里 , 负面而直接的攻击 , 都是针对古老世界的多神教 , 或是现代新纪元迷信 , 而非冲着基督教或相信神存在的思想而来 。 的确 , 也有一些优秀的哲学家 , 接受超物质的哲学观点 , 并为之辩论 。 不过 , 这本书的哲学家(艾伯特) , 在书中结尾时 , 坦承自己是个自然主义者(英译本p.360;中译本第657页);并且贬损由启示而来的知识 。 亚当和挪亚 , 和《爱丽丝梦游仙境》及《小红帽》的故事并列;耶稣和耶稣之死 , 与苏格拉底和其死亡大同小异;基督教被说成是闪族文化和印欧民族神话的混合体 。 科学和哲学才是真理的判断者 , 不是神和他的话语 。 书中人物席德的父亲 , 任职於联合国 。 作者认为联合国才是真正的世界和平使者 , 特别是在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四分五裂的中东地区 。 仅管这本书给了基督教相当的篇幅 , 然而它对基督教观点的呈现是相当失职的 。 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信仰神观 , 不是一个简单的上帝存不存在的哲学问题 , 就能涵盖的 。 把耶稣对真理的执着和他的殉道 , 类比於苏格拉底 , 实在是对耶稣教训极大的误解 。 一般而言 , 贾德对新约有相当认识;但是他在探讨耶稣死亡的意义上 , 有重大的偏失 。 如贾德所言 , 耶稣和苏格拉底诚然都是为「所信仰的信念」而死(英译本p.52;中译本第95页) , 然而他没有提到 , 更重要的是耶稣为世人的罪而死 。 「由於他们如此从容就义 , 所以吸引了许多徒众追随 , 即使在他们死后仍然如此」(英译本p.53;中译本第96页) , 世人跟随耶稣 , 岂仅是因为耶稣有勇气?乃因为他为世人的罪而死!另外 , 苏格拉底哲学的真伪 , 和他怎么死是不大相乾的;然而耶稣怎样死 , 却关乎他所有的教训 , 没有十字架的受死 , 一切基督教信仰就将瓦解 。 哲学史 任何一部哲学史的写作 , 都面临历史学家共同的难题 , 那就是取舍的标准 。 你涵盖的层面愈广 , 取舍之间就更难 。 差不多所有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和教科书 , 都不是专科或专题论述 , 而是选择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来介绍 。 一般都不作太多负面批评 , 只简介主要观点 , 和其在该领域的贡献 。 作者通常不表明自己的立场 , 只作事实陈述 。 这样的方式 , 很适合初学者;让初学者对该科目有全盘的认识 。 对作者而言 , 这也是有利的写法 , 看起来较客观 , 给各主要观点公平展现的机会 , 也显出作者欣赏不同看法的雅量 。 但是 , 这种筛选法 , 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 涵盖无心(或有意)的偏见 。 所谓的客观 , 很可能只是表面上的 。 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收集在一本书里 , 并不构成一部思想史 , 只是一部选集而已 。 在选集中 , 谁入选谁出局 , 就牵涉到编者的价值判断和偏见 。 为了客观 , 往往只有扩大选集范围 , 礼遇各家各派 , 收进连作者都不同意的观点 。 这样作 , 作者避免了取舍和辩解之苦 。 在这本书里 , 其实乔斯坦-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 , 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意学 , 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斯、佛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 , 摩尔(Moore)、罗素、维京斯坦(Wittgenstein)、帕培儿(Popper)和艾尔(Ayer)等人 , 根本连提都不提 。 有些话题 , 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 , 却一再出现 , 很明显地 , 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 。 一切当代时髦辞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 。 这样的写法 , 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 , 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 , 不过 , 留给读者的印象是 , 这些议题 , 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 因此 , 这不是「一本关於哲学史的小说」 , 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 , 对哲学根源所作选择性的探讨 。 在小说结尾 , 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 , 虽然教义不明确 , 却绝对是人类最佳选择 。 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 , 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 。 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 , 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 , 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至不同的结局 。 给苏菲的挑战 这不是一本随便写写的书 , 这本书将自己定位在主流的大众化哲学史 , 而它的畅销 , 也证明了此一地位 。 以这样的资格 , 它宣称道德和智慧高於其它观点(像基督教) , 但对这种优越性 , 却未提出任何具说服力的理由 。 因此它的结论 , 和它的假设相差无几 , 这些假设 , 实在需要更多检验 。 比方说 , 这种反上帝本质的假设 , 就未经任何哲学分析 。 基督徒对自然主义的反对 , 提都不提 , 而对苏格拉底怎样胜过迷信的宗教 , 以及唯物主义怎样超越柏拉图主义 , 却详加说明 。 另一项未经探讨的假设 , 就是意义的本质和哲学实证的价值 。 虽然随着小说情节的进展 , 世界被解释成是一场大意外的产物 , 这世界却不是无意义的 。 小说似乎暗示 , 苏菲必须找出这个充满新鲜刺激、无边无际、处处叫人惊讶的世界存在之意义;但是 , 苏菲却不曾问道:世界既是意外产生的 , 怎能找得到意义? 让我再举一处未经验证的假设:作者赞扬道德和文明的行为 , 这是一个相当讨好的观点 。 但是读者看不到道德或文明行为的根基是什么 。 我们基督徒对这一点 , 有明确的答案 , 那根源是基於我们造物主和救主的性情和旨意 。 我们甚至可以回答 , 为什么一个抗拒上帝的人 , 仍然可以持守道德法则?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 , 不管你承不承认这点 。 反之 , 这本书一方面高举思考性批判的严格标准 , 但对所提出的非基督徒观点 , 却未加以验证 , 或提出它高举道德行为的理由或根源是什么?因此 , 在这点上 , 我看不出作者有什么理由排斥基督教信仰 。 这本书并未教导该接受康德哲学 , 或要拒绝尼采的哲学 , 但作者却轻易接受二者 , 并且鼓励读者寻求自己的答案 。 同样的问题 , 也发生在知识的探讨上 。 作者明白拒绝新纪元思想和宗教迷信这一类知识 , 但事实上作者从未好好解释过他对知识的观点 , 只是一再保证物理学家已有答案 。 贾德认为科学家是一切知识的验证者 。 比方他说「德谟克里特斯相信 , 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的」 , 然后说「今天我们可以确定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或多或少是正确的」(英译本p.35;中译本第66~7页) 。 还有「在达尔文那个时代 , 人们普遍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大约已有六千年」 , 但是「据我们今天所知 , 应该有四十六亿年了」(英译本p315;中译本第574~5页) 。 好像只要一抬出科学 , 就不需要经过检验 , 不需要建立其哲学基础 。 作者一厢情愿的倒向科学 , 似乎科学的成功 , 就证明了其准确性 。 《苏菲的世界》留给我们许多问题 , 许多该书未能回答的哲学问题 。 看完这本书 , 你不禁要怀疑 , 为什么经过几世纪的努力思索 , 人类事实上没有比起初多知道多少 , 假如这么多伟大的心灵都找不到答案 , 问题出在哪里呢?可不可能是我们预设的假定有缺陷—人类凭着自己 , 从「没有偏见」的观点出发 , 绝对有能力 , 不靠造物主的启示帮忙 , 就能认识人一切的本质? 这让我想起传道书所言: 我见上帝叫世人劳苦 , 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 。 上帝造万物 , 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 又将永恒安置在世人心里 。 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 , 人不能参透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