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16|陈根: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苹果迈向“芯”自由( 二 )


AMD凭借Zen2架构和台积电7nm工艺加持 , 在PC市场中连连获得消费者好评 , 同样的功率下 , AMD架构能提供更强的性能 。 而英特尔在不改变制程工艺的前提下 , 只靠提升主频来提升性能 ,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苹果的需求了 。 不仅如此 , 从2018年三季度开始 , 英特尔还时不时地出现缺货 , 即便在2018年底做出承诺提升产能 , 但缺货的问题直到2019年一季度结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显然 , 对于苹果来说 , 只有把芯片核心技术把握在自己手中 , 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 。

苹果芯片从有到优
2010年4月 , 苹果秘密自研的A4芯片正式登台亮相 。 之后十年 , 苹果逐渐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芯片帝国 。
A4芯片推出的两年后 , 2012年 , iPad第一次用上了苹果自研芯片A5X , 从此 , 以X作为结尾的A系列芯片就成为了iPad系列产品的专属 。 芯片性能的发挥 ,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设备的散热规格 , 散热越强 , 芯片运行主频越高 , 芯片性能就会随之提升 , iPad得益于更大的体积空间 , 可以放入更高规格的散热系统 , 从而也让X结尾的A系列芯片的性能相较于同代A系列又有大幅提升 。
2013年的A7芯片开启了手机处理器的64位时代 。 A7芯片使用了苹果自家的Cyclone架构 , 采用28nm工艺 , 主频1.3GHz , 其处理器的性能比iPhone5上的A6快2倍 , 是初代A4的40倍 , 图形能力是初代A4的56倍 。 也就是这一年 , 苹果A系芯片的霸主地位正式确立 , 一众安卓8核旗舰手机被A7的6核心“按在地上摩擦” 。 高通、联发科面对苹果A系芯片 , 在当时可以说毫无还手之力 。
四年后 , A11Bonic仿生芯片的推出 , 让智能手机跨入了AI时代 , 神经引擎的加入 , 通过算法进一步提升了手机全方位的功能和体验 , 如AR、人脸识别、图像合成都成为现实 。 而也是在A11上 , 苹果第一次采用了自己设计的GPU核心 。 A11采用了台积电当时最先进的10nm工艺制程 , 拥有43亿个晶体管 , 大核性能相比A10提升25% , GPU性能较A10性能提升30% , 而功耗则降低了50% 。
从芯片自给自足开始 , 苹果每次都保证自己的A系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制程工艺 , 从而保证较为出色的能效比 。 A系列芯片成功的背后 , 从收购专利到高薪挖人 , 苹果造芯的决心可见一斑 。
要造芯片 , 没有底层架构自然不行 , 于是 , 苹果花费巨资 , 从Arm那里直接买来了当时最高等级架构授权 。 有了底层架构 , 接下来就是集齐硅谷“将相良才”在上面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芯片 。
2008年 , 苹果2.78亿美金收购P.A.半导体 , 打响了芯片自研的第一枪 , 其产品也成为了后来A系列芯片的前身 。 紧接着 , 苹果又以1.2亿收购Intrinsity , 两家公司加起来 , 一共为苹果带来超过250位优秀工程师 。 此外 , 做闪存控制器的Anobit公司 , 做通信芯片的Passif半导体 , 飞思卡尔的200余项专利 , 也在日后相继被苹果收入囊中 。
能收购企业 , 苹果绝不只是收购专利;但如果遇到收购不了的企业 , 苹果就高薪挖人 。 苹果主管硬件的高级副总裁Johny Srouji , 曾在英特尔和IBM担任研发经理 。 在苹果只工作了两年 , 就带头研发出了A4和A5芯片架构的Jim Keller , 则出自AMD , 同时也是日后“锐龙”团队的负责人 。 加上AMD的Bob Drebin , ATI的Raja Koduri , IBM的Mark Papermaste , 星光熠熠的苹果芯片大军背后 , 其实是整个美国芯片设计的群英荟萃 。

属于苹果的芯片帝国
如果说A系列芯片构成了苹果智能手机的基础 , 那么W系列、S系列芯片则构成了苹果的智能耳机、智能手表的品类基础 , 也让这些设备在底层实现打通 。 苹果的智能产品生态 , 也逐渐枝繁叶茂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