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16|陈根: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苹果迈向“芯”自由

ios16|陈根: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苹果迈向“芯”自由

文章图片

ios16|陈根: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苹果迈向“芯”自由

文/陈根
在6月7日凌晨召开的苹果2022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 , 苹果全新一代自研芯片M2和首批搭载该芯片的新款笔记本电脑Mac Book Air如约而至 。 无疑 , M2芯片是苹果本次大会的发布重点 , 虽然M2芯片没有M1芯片诞生时那种从无到有的开创感 , 但依然给人以惊艳 。
从2010年拿出首款自研手机芯片A4开始 , 围绕着苹果芯片实力的争议始终未曾间断 。 如今 , 随着苹果M系列芯片的推出 , Mac电脑几乎已经完成了从intel芯片向自研芯片的转换 。 如今 , 专为Mac设计的M2 , 让Mac性能再次进化 。 这意味着 , 苹果的本地计算能力、芯片生态正在进一步深入 。
从无到有 , 从有到优 , 苹果正在迈向“芯”自由 。

苹果的“芯”窘境
更早以前 , 苹果芯片也曾处于受制于人的窘境 。
1984年 , 苹果在发布的Macintosh个人电脑中搭载了摩托罗拉68000系列处理器 , 这是史上最早使用32位指令集的处理器之一 , 集成了6万8千颗晶体管 , 是同时代英特尔8086产品的两倍 , 其性能可以称得上是业内顶尖 。
然而 , 在此后的几年里 , 随着SUN、DEC、英特尔等玩家相继拿出性能更强的处理器产品 , 摩托罗拉的芯片开发进度一再落后 , 修修补补的Macintosh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 为了保持产品领先 , 苹果最终决定 , 自己造芯片 。 而这一重任 , 落在了苹果高新技术小组ATG的头上 。 苹果的第一次“造芯”尝试 , 就始于ATG 。
但事实并没有如意 , 对于首次自研芯片 , 苹果大胆地采用了了无高速缓存(Cache)设计 , 只保留很少的片上内存 , 由软件管理存储 。 而最后也证明 , 这是一款并不符合技术发展路径的芯片 。 在烧光了上千万美元却始终无法拿出可落地的项目后 , 1989年 , 苹果不得不叫停了芯片项目 , 解散了相关团队 。
自研芯片的惨淡收场下 , 苹果只能选择与芯片大厂合作 。 1994年 , 苹果公司认定了IBM的PowerPC处理器 , 一用就是10年;2005年 , 乔布斯与英特尔CEO欧德宁共同登台 , 宣布Mac将采用英特尔处理器 , 一用就是15年 。 可以说 , 苹果最辉煌的日子 , 基本都是英特尔陪着一起走过的 。
而在那个年代里 , 凭借兼容和授权模式抢占市场 , 微软和英特尔几乎垄断了芯片市场 , 建立起牢不可破的“Wintel”联盟 。 在Wintel体系中 , 下游整机厂左手高性能芯片 , 右手最新款操作系统 , 依靠高度产业分工 , 自己只要做好组装销售 , 就能在广阔的时代红利面前赚到足够的钱 。
惠普、戴尔 , 包括后来的联想 , 都受益于此 。 贸工虽然好 ,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却是:只赚不到5%的毛利 , 却要受95%的限制;明明芯片交付延迟 , 自己却要为之背锅 , 打乱产品节奏 。
比如 , 2003年 , 乔布斯在推出搭载PowerPC处理器的Mac时说 , 十二个月内处理器的频率就会达到3GHz , 但实际上在24个月之后 , 3GHz的处理器依然不见踪影 。 这个锅 , 虽然是IBM的 , 但是却要苹果来背 。 原因无他——核心零部件被别人攥在手里 。
后来 , 苹果虽然与英特尔搭伙配合 , 开始十年里 , 英特尔的确在摩尔定律下 , 与苹果友好协作 。 但随着摩尔定律的推进逐渐进入瓶颈期 , 英特尔对于满足苹果的需求也愈发吃力 。
英特尔的“14nm”已经用了六年 , 虽然2020年10nm处理器也陆续落地 , 但其仍旧集中在笔记本市场的移动处理器领域 , 而代表其消费级最高水平的10nmPC处理器仍然遥遥无期 。 英特尔称自己的14nm工艺也有性能上的显著提升 , 但事实是 , 英特尔与台积电、三星在制程工艺上的差距在越拉越大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