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米OV”罕见联手,手机快充江湖要变天?

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Alex Chiang
(封面图)
“现在手机充电真的快 , 早上刷个牙、洗个脸的功夫 , 电就冲了一半了 。 ”
随着手机快充技术的发展 , 不少人都有上述体验 。 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中 , 快充技术被放到很高的优先级上 , 从早期的18W到前几年的65W , 现在市面上甚至出现了120W的快充 , 充电速度是越来越快了 。
但充电速度的变快 , 也并非没有烦恼 。 一部支持快充的手机 , 往往需要借助原装充电套装才能达到所宣传的充电功率 , 手机既认头又认线 , 如果不匹配 , 充电效率将大打折扣 。 如果出门在外也没有携带原装充电器 , 充电时间将大大延长 。
5月底 , 为了解决各大手机品牌之间快充不能兼容的问题 , 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发布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 旨在制定移动终端的融合快速充电标准 , 推动各个快充协议之间的兼容 。
值得注意的是 , 华为、小米、OV国产四大头部厂商也是这一《规范》的共同发起者 , 而且还得到了荣耀、瑞芯微、立辉科技等多家终端厂商和芯片厂商的支持 。
而实际上早在2018年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就联合发布了《移动通信终端用快速充电技术要求和测试办法》 , 规定了手机快充的安全性能、电器特性、可靠性等标准 。
那为什么此前快充制式的统一会面临重重困难呢?而此次《规范》的出台又是出于何种原因所致?
手机快充为何成为品牌“自留地”?
在《规范》出台前 , 国内的手机快充市场可用“诸侯混战”来形容 , 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发展自家的快充技术 , 而快充技术也被手机厂商放在了较高的优先发展级上 。
华为于2015年发布Mate 8时附带的充电器支持18W快充 , 官方称之为QuickCharge技术 , 这一充电功率在当时算得上是主流;2019年 , Mate 9搭载的快充功率已经达到22.5W , 这一次不同的是 , 除了官方的快充头 , 升级版的快充还配合了一条5A的数据线 , 也是充电头和数据线的双升级;近一两年 , 华为手机的快充功率已达40W , 但仅从功率层面考量 , 在主流国产手机品牌中称不上快 。
OPPO和小米均可称得上是发展手机快充技术的“先锋派” , 不同的是 , OPPO更多地体现在发展时间上 , 而小米则在发展速度上更胜一筹 。
2014年3月OPPO在当时发布的Find 7中率先运用了VOOC快充技术 , 推出了功率为20W的快充 , 可以说是国产最早自研快充技术的手机厂商;2019年9月推出了65W的快充 , 「充电五分钟 , 开黑两小时」成为OPPO快充技术新的代名词;去年7月 , 充电功率已上升至125W , 可以比肩最新的笔记本快充功率 。
而与OPPO相比 , 小米没有赶上最早一班车 , 但在发展快充技术上却有一股后来居上的“狠劲” 。 6月初 , 小米发布了「200W有线」和「120W无线」快充技术 , 以电池容量4000毫安的小米11Pro为例 , 使用200W有线快充将手机充满仅需用时8分钟 。 实际上 , 小米的快充技术直到2018年前还都落后于友商 , 但从2018年小米9的27W到今年6月的200W , 小米仅用了3年就后来居上 , 完成了技术上的大步跨跃 。
从现象回归到本质 , 为什么各大手机厂商均在不遗余力发展并升级手机快充技术呢?
首先 , 在手机厂商自研快充技术之前 , 智能手机的充电技术大多数是由手机芯片供应商所主导的 , 诸如高通的QuickCharge、联发科PumpExpress 。 若手机要实现快速充电 , 除了手机本身具备快充功能外 , 关键在于充电头和数据线的设计 , 充电头内部和数据线接口都含有SoC(系统级芯片) , 这类芯片也是由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公司所生产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