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动画100岁了,你最喜欢哪一部?( 四 )


美学上 , 它们集京剧、国画、陶瓷器、古建筑、婚俗、古典家具、古典园林于一身 , 细节把控做到了极致 。 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 , 创作者体现出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令今天的观者赞叹 。
《天书奇谭》中 , 没有一个高大全的人物 , 是俗人又充作雅人的书生、上下级分明的神仙、视人命为草芥的“巨婴”皇帝……辛辣的讽刺 , 探讨人性的觉醒与沉沦都在动画里有所展现 。 《哪吒闹海》的内核主旨比近几年《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关于人性与命运的内容更加深刻黑暗 , 哪吒敢于反抗龙王的统治 , 但奈何世道艰险、人性复杂 , 他注定与世间格格不入 , 最终持剑自刎——当年悲壮的一幕永留影史 。 从这个意义上看 , 那时的上美影并没有把观众局限于儿童 , 或者说 , 他们没有小看儿童 。 学者福柯曾说:“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时代 , 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时代 。 ”显然 , 那一代动画人虽然讲的是古代神话 , 但并没有只沉溺于传说和过去 , 一切都指向当下与现实 。

《天书奇谭》海报 。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读书时曾是《天书奇谭》导演钱运达的学生 , 每当提到中国这几部动画长片 , 他都忍不住感慨 , 如果说《铁扇公主》是用“别人的话”讲“自己的故事” , 有着浓厚的模仿痕迹 , 那么《大闹天宫》是中国审美、技巧以及整个动画视听语言完整形成的标志 , 《哪吒闹海》意味着中国式审美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 , 而《天书奇谭》已经距离影院娱乐大片“就差一层窗户纸了” 。 “我们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了 , 我们把学来的东西消化掉了 , 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 ”陈廖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哪吒闹海》海报 。
那是一个动画大师们充溢幻想气质的年代 , 他们在拍摄方法上极尽巧妙之能事 , 草木竹石皆可动画 。 除了动画长片 , 《雪孩子》《九色鹿》《三个和尚》《猴子捞月》《真假李逵》《抬驴》《张飞审瓜》……优秀的动画短片一个接一个 。 那时的中国动画 , 无论长短 , 只要亮相国际 , 几乎必然斩获大奖 , 国际动画界把这些饱含浓郁中国美学气息的动画称为“中国学派” 。
80年代初开始独立创作漫画的日本艺术家宫崎骏深受“中国学派”影响 , 1984年 , 他带着朝圣之心到上美影交流学习 , 其中最让他叹为观止的要属《小蝌蚪找妈妈》等水墨动画 , 对他日后的创作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 宫崎骏后来回忆 , 他那些留白较多的作品就是在看了《小蝌蚪找妈妈》后得到的启发 。

《大闹天宫》摄制组的主创人员在上海美影厂动画大楼室外平台合影 。
动画“富士康”
随着1982年中国引进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竣工投产 , 彩色电视逐渐普及 , 《聪明的一休》《花仙子》《大力水手》等国外系列动画片开始占领中国电视屏幕 。 1988年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下达文件规定:从现在起 , 中国美术电影创作生产应遵循压缩单集短片产量 , 积极发展系列片数量 。 为此 , 要求上美影在生产动画片的总量中 , 系列片要占三分之二 。
上美影的创作方向被改变了 。 一开始 , 他们交出不错的答卷——《邋遢大王奇遇记》《擒魔传》《葫芦兄弟》……但很快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转轨的大潮里 , 上美影和所有老牌国企一样 , 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 , 开始遭遇艰难的转型 。

《葫芦兄弟》海报 。
上美影现任厂长速达记得 , 那是整个中国电影的低谷期 , 很多影院都不放电影了 , 变成商场卖东西 , 与此同时 , 国家把电影发行完全推向了市场 , 且美术电影最先实行 。 “以前 , 我们做任何一部片子 , 国家都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收购 , 因此 , 上美影的工作者是一群艺术家 , 主要工作就是精益求精专心搞艺术创作 , 突然被推到市场上去 , 说实话 , 上美影人确实难以适应 。 ”速达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