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米大健康新解:软硬一体、30秒测血压、MRI下基层( 三 )


其次 , 助力大众群体通过长期健康管理 , 实现治未病目标 , 则呼应了健康中国2030倡导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的战略目标 。
华米发布的首款采用双核RISC-V架构的可穿戴人工智能处理器——黄山2S , 就可以“担此重任” , 可以24小时处理传感器数据 , 实现全天候生物数据连续监测 , 保证了可穿戴设备健康功能的稳定、持续运行 。 其搭载的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处理单元 , 可以迅速识别疾病类型;以房颤为例 , 其识别速度是纯软件计算的26倍 。
而在过去几年中 , 借助华米智能手表的预警功能 , “患前脱险”的例子并不罕见 。
一位中科院院士就是其一 。 前段时间 , 这位院士佩戴的华米手表提醒他注意心率不齐问题 , 院士及时就医 , 快速痊愈 , 特意向华米表达了谢意 。
华米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 不止局限于C端 , 也面向B端的医疗机构 , 比如投资和推动全球便携式MRI技术研发 , 以此开启便携式核磁共振时代 。
“如果有一天 , 核磁设备能像当年PC一样走向千家万户 , 那么我们的很多疾病比如肿瘤 , 就能提早发现及时治疗 , 这一直都是我们的梦想” , 黄汪透露 。
所谓的医学MRI , 类似于医生的另一双“眼睛” , 可以靠此发现早中晚期病灶 , 而且MRI无电离辐射 , 对病患人体基本无害 。
但目前国内MRI市场 , 基本上被国外公司GPS(GE通用电气、PHILIPS飞利浦、SIEMENS西门子)垄断 , 价格昂贵 , 大多数中、小医院用不起MRI设备 。
截至2017年 , 美国和德国每百万人口MRI拥有量分别为37.56台和34.49台 , 而中国每百万人口MRI拥有量仅为6.2台 , 导致传统MRI往往“一机难求” , 患者需要长时间排队预约 , 病情耽搁 , 而且诊疗费用昂贵 。 就在前两天 , 笔者还在朋友圈看到 , 有人在北京找不需要排队做核磁共振的医院;但最终发现 , 最快也需要等两周的时间 。
为此 , 中国政府也明确将磁共振成像设备列为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之一 。
华米看到痛点和机会后 , 先后在全球投资了Hyperfine和Promaxo两家顶尖的新一代MRI公司 , 在国内也投资了一个独立团队 。
此次发布会上的亮相的便携式MRI , 就是华米从底层开始创新 , 躬身入局的成果 。
该便携式MRI使用钐钴稀土材料 , 能够克服温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使用的特殊线圈结构的超材料 , 可有效改善成像质量;借力人工智能 , 可以快速出图 , 持续优化迭代 , 越用越准 , 设备搭载的智能算法在Facebook的FASTMRI项目的国际竞赛里面 , 成像质量排名全球第三 。
不仅如此 , 该便携式MRI体型“袖珍” , 其高度仅1.5米、占地面积不足2平方米、重量小于0.8吨、平均功耗小于1KW , 并且不需要屏蔽房 , 而传统的大型医用MRI重量一般高达10-13吨 , 体型巨大 , 对温度、湿度、磁场条件要求极为严苛 。
华米大健康新解:软硬一体、30秒测血压、MRI下基层
文章图片
此外 , 该便携式MRI成本低廉 , 未来上市后 , 有望把医用MRI的客单价 , 从动辄数千万拉低到数百万 , 有效缓解MRI资源紧张、使用场景受限、采购价格高昂的痛点 , 最终扩容医疗资源供应 , 缩小医疗服务区域差距 , 助力解决看病难等痛点 。
“我相信这样一台便携式MRI , 未来一定会像PC取代大型机一样 , 进入乡村医院基层诊所甚至千家万户” , 黄汪对其期待颇高 。

?“新处方”落地 , 还须跨过法规关

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助力全民健康的价值 , 业界早有共识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