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约吴亦凡,“糊咖”韩束成为流量大赢家?

解约吴亦凡,“糊咖”韩束成为流量大赢家?
文章图片
2021年的第200天 , 注定是社交话题要被载入流量史册的一天 , 瓜田四季如春 , 网友化身成猹 , 留下品牌收拾狂欢后的一地鸡毛 , 韩束作为第一个“重拳出击”的品牌 , 甜头吃得也津津有味 。
7月18日 , “韩束的与吴亦凡解约”在这场吃瓜狂潮中以品牌的姿态强势登上微博热搜 , 从某种角度来讲 , 品牌解约无疑给艺人失格后的商业价格画上了一个醒目的句号 , 也正是从韩束开始 , 各大品牌纷纷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 。
就在韩束解约吴亦凡的当天 , 韩束直播间也冲上微博热搜 。 据胖球数据分析 , 7月18日晚上截止23点11分 , 韩束直播间的单场销售额已经超过132万元 , 场观次数超过128万 , 单场直播销量为7194件 , 客单价达206元 。
仅是一款面膜就卖了2556件 , 销售额达40.64万元 。 要知道 , 韩束此前的直播数据极其惨淡 , 单场直播销售只有几百元 , 最高的观看场次也只有2.12万 , 销售不到20万 。 冲在吃瓜前线 , 韩束直播间一夜爆红 , 甚至两个主播都被网友戏称为“德云社编外人员” , 起拍价88元的韩束天猫复合悦己水光胶囊礼盒被拍至1228元 。
曾经被代言经济绑架的品牌们 , 似乎从韩束身上看到了主动权正在移给的可能性 。
完美日记前时代的“王者”?
至少在完美日记称霸国货美妆之前 , 韩束是这个赛道里绝对的头部 。 2002年创立的韩束曾经一度被打上微商的标签 , 2009年 , 韩束从三四线城市往一线城市进军 , 试图用这种激流方式来重塑品牌形象 。
但彼时的一线美妆市场外资高奢盘踞多时 , 名不见经传的韩束并没有寻找到机会 , 但韩束却误打误撞地踩中了两个时代的风口 。 先是2008年后的电视广告时代 , 韩束在电视购物渠道风生水起 , 甚至到2010年 , 韩束已经是电视购物渠道的明星品牌 。
但韩束想要的远不止这些 , 光从品牌代言的角度就能窥知韩束的野心 , 2012年 , 韩束官宣代言人为林志玲 , 一下将品牌形象从微商的耻辱柱上拯救下来 。 2015年 , 韩束以5亿元的高价冠名当时的热播相亲综艺《非诚勿扰》 。
这个价格是彼时中国广告史上最大的一单 , 2015年 , 韩束全年销售额高达90亿 , 几乎比肩欧莱雅 , 一时间 , 韩束的护肤圈的传播热度堪比海蓝之谜 。
丝毫不夸张地说 , 在“锦鲤财经”团队编辑2015年新生入学军训时 , 号称“越晒越美白”的韩束晒美白防晒霜几乎女生人手一瓶 。 300块钱一套的韩束水乳在大学城屈臣氏导购的描述下 , 是2015年前后 , 整体消费水平不高的大学生群体心中的“白月光” 。
值得注意的是 , 韩束背后的母公司正是上海上美 , 上美集团旗下除了韩束 , 还有另外一个流量顶级玩家“一叶子” , 一叶子代言人一度是国内流量风向标 。 从鹿晗吴亦凡到刘昊然张哲瀚 , 娱乐圈风水轮流转 , 但2016年 , 一叶子稳居国内面膜品牌销售额第一名 。
解约吴亦凡,“糊咖”韩束成为流量大赢家?
文章图片
在逸仙电商玩转社交媒体之前 , 上美对于营销投入也从不手软 , 仅是鹿晗的代言费就是8000万元 , 据公开资料显示 , 2016年上美集团整体广告投放规模高达15亿元 , 2017年上美全年广告投入12.5亿元 ,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2016年 , 上美集团的回款只有45亿 。
可惜好景不长 , 无论是韩束还是一叶子 , 在几年后的今天都成了流量时代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 2020年 , 上美集团一口气赞助了6部电视剧 , 即便如此也收效甚微 。 微博粉丝5000多万的“顶流”吴亦凡都没能驱使粉丝为爱买单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