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陈黎芳与新员工座谈纪要:世界级难题成就世界级人才

|华为陈黎芳与新员工座谈纪要:世界级难题成就世界级人才

7月22日晚 , 华为心声社区公开华为常务监事陈黎芳与社招新员工座谈纪要 。 在这份纪要中 , 陈黎芳回答了一些社招新员工有关“螺丝钉”岗位、天才少年、“35岁危机”等多个问题 。 并表示 , 在华为 , 即便是很小的细分领域 , 都可以成就最顶尖的人才 。

攀登珠峰 , 沿途下蛋
我喜欢和新员工交流 , 吸收新鲜的想法 , 分享我最近在学习公司文件、听专家讲座的收获 , 我的讲述不一定很准确 , 主要是给各位一些参考 。
先从一个大家可能知道的老故事说起 。 1637年 , 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费马提出了一个猜想(xn+yn=zn , 当n>2时无正整数解) , 并写到:“我确信我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 , 可惜这里的空白处太小 , 写不下 。 ”
“费马大猜想”吸引了历史上众多数学家开展证明 。 1770年 , 欧拉证明n=3时 , 猜想成立;1825年 , 高斯证明n=5时成立;1955年 , 日本数学家谷山丰、志村五郎提出“谷山-志村猜想” , 走到了最后一步;而英国数学家怀尔斯 , 在10岁时就立志要攻克这个猜想 , 1995年 , 他终于成功 , “费马大猜想”也最终变成了“费马大定理” 。
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曾说“费马猜想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 。 确实 , 这道难题催生了诸多数学分支 , 成就了大量顶级人才 。 任总在一次讲话中也说过:“费马大定理花了350年终于解决了 , 有啥用呢 , 不知道?但在解决费马大定理的过程中 , 只要沿途下了很多小蛋 , 培养了人才 , 那就是值得的 。 ”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 难题和人才往往是互相成就的 。 先是世界级人才创造了世界级难题 , 然后难题吸引了人才的投入与创造 , 最后 , 又是世界级人才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
在科学技术领域 ,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要解决三类问题 。 第一类是爱因斯坦、波尔等要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 , 以求知为目的;第二类是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做的应用技术研究 , 以实用为目的;第三类是兼顾二者 , 既创造科学知识、又能创造商业价值 , 如巴斯德 。 这三个领域 , 也就是美国唐纳德·司托克斯教授总结的“巴斯德象限”模型 。
华为的创新研究也有类似的三条路线 , 任总用“攀登珠峰”来比喻 。 首先 , 华为有一部分科学家瞄准珠峰攀登 , 从事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 投入20-30%研发经费 , “把金钱变知识” , 这是理想主义;第二 , 70-80%的研发经费和人才 , 是在山脚下种粮食 , 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来创造商业价值 , 把知识变金钱 , 这是现实主义;第三 , 实现理想是漫长的 , 在这个过程中 , 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孵化为实用技术 , 这就是任总经常讲的“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沿途下蛋” 。 同时 ,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登顶珠峰 , 有些科学家可以在半山腰停下来 , 解决商业价值场景中的难题 , 这就是“拿着手术刀杀猪” 。 比如自动驾驶 , 最高目标是L5级 , 现在实现起来有困难 , 包括法律、伦理上都有争议 , 但是 , 可以先把L4/L5用到封闭场景中 , 华为在港口和口岸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 , 这就是“沿途下蛋” 。
难题牵引 , 开放创新 , 创造商业价值
华为今天在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以及商业变现上 , 都面临着世界级的难题 , 如果只依靠我们自身力量 , 是远远不够的 。 任总常说“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 就是鼓励科学家和专家与外界碰撞思想 , 开放创新 。
过去十多年来 , 华为与300多家高校开展了合作 , 建立了169个创新实验室 , 支持成千上万的外部科学家开展研究 。 近两年 , 公司又在一些著名大学附近建设“黄大年茶思屋” , 为内外部专家开放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同时 , 还发布了线上“黄大年茶思屋” , 可以全天候、跨领域、跨院校 , 随时随地无缝交流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