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陈黎芳与新员工座谈纪要:世界级难题成就世界级人才( 三 )


问题2:公司业务涵盖了通信、能源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 , 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 公司要获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 , 对我们从事研发工作的员工有什么要求?
陈黎芳:你是说华为提供的设备对国家和社会很重要 , 的确如此 , 我们做的事情超级有价值 , 我们也应该以此为傲 。 不仅仅是研发员工 , 全体员工首先要做到的一件事情就是遵纪守法、合法合规 。 我们产品技术领先 , 员工行为合规 , 别人怎么会不信任我们呢?合规既包括外部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的要求 , 也包括公司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 在这个基础上 , 你再发挥聪明才智 , 努力创造价值 。
问题3:现在是公司最艰难的时候 ,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与公司共克时艰?
陈黎芳:我认为华为从来没有"最"艰难的时候 , 因为一直都面临各种挑战 , 经历了许多的危机 。 任总最初创业时候 , 华为是真正的“三无”企业 , 没人、没钱、没背景;再看看现在 , 每年新入职一万多人、交税几百亿、投入研发1400多亿 , 员工工资、奖金、分红照发 , 我看到的更多是信心 。 我们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 就是对公司最大的贡献 。
问题4:从新闻上了解到华为引入了很多天才少年 , 也在引入大量的留学生 。 那么 , 对于这些多元化的人才 , 公司是否有差异化的培养方案 , 实现人尽其才?
陈黎芳:人尽其才说得非常好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 组织的重要责任 , 就是要发现每个人的长处 , 然后把它用在擅长的地方 , 这个企业才能生生不息、活力无限 。 我也特别鼓励大家要去发现自己的长处 , 使劲地用自己的长板 , 而不是把特别多的精力投入到补短板上 。
另外 , “天才少年”也好 , “博士”也好 , 这些都是进华为之前的标签 , 是一些招聘用的语言 。 但这些标签不意味着贡献 , “天才少年”进入华为后也需要成长 , 不可能永远当少年 , 最终还是要看实际发挥的价值和贡献 。
问题5:研发岗少有直接接触客户的机会 , 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 精确捕获一线传来的真实需求?
陈黎芳: 我自己经历过一个案例 , 体会了客户需求有多急多快 。 20多年前我当时在北京工作 , 客户告诉我们需要“彩铃”功能 , 这个功能我们没有做过 。 我马上就给总部打电话 , 表示我们要应标 , 要开发这个彩铃业务 。 然后公司大概派了二、三十个研发的同事去北京 , 对照着标书开发 , 最后我们就真的硬干下来了 。 这就是当年比较典型的“倾听客户诉求” 。
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 不是说你听到某个客户提一个要求 , 就是客户需求 。 客户需求有一套流程机制来进行筛选 , 来保证我们产品满足的是大多数客户需要的功能 , 也就是正态曲线中间的部分 。 另一方面 , 技术发展太快 , 常常客户自己也描述不清需要什么 。 所以 , 华为提出“双轮驱动”的创新 , 除了从客户那里了解需求 , 特别强调通过技术突破去牵引客户需求 。 所以说 , 了解客户需求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了 , 不只是到一线直接接触客户 , 在公司“黄大年茶思屋”等各种技术平台上学习交流 , 与内外部专家喝咖啡 , 扫描各种论文 , 也是真正理解客户需求的有效方式 。
问题6:社会上对华为比较关注 , 有些商业组织会模仿华为做一些事情 , 比如我们成立了很多军团 , 据了解 , 也有其他公司相继成立了军团 , 您怎么看待这种模仿现象呢?
陈黎芳:首先 , 军团不能说是华为创造发明的 , 任总说他曾经看了一篇新闻报道 , 里面介绍了谷歌军团 , 他很受启发 , 就借用了这个概念 , 成立了十几个军团 。 军团只是一个代号 , 核心就是短链条运作 , 把科学家、专家、工程师、营销专家、客户经理……他们放到一起 , 军团其实就是一个团队 , 英文就叫team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