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集中供冷要来了,未来不开空调室温26℃?

空调|集中供冷要来了,未来不开空调室温26℃?

【空调|集中供冷要来了,未来不开空调室温26℃?】连日来 , 我国多地遭遇40℃以上的高温 , 重庆、四川、浙江、江苏等地连发高温红色预警 。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 今年6月至7月上旬 , 全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 , 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 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6强 。 在高温“超长待机”模式下 , 空调变成不可或缺的“续命神器” , 而与此同时 , 关于集中供冷的话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 。 尤其是在济南CBD片区试行集中供冷之后 , 有关“不开空调也能将室温保持26℃”的报道 , 对于酷暑难耐的人们来说 , 充满了吸引力 。 毕竟在炎炎夏日 , 如果能像集中供暖一样实现集中供冷 , “幸福指数”必然会得到大幅提升 。 不过 , 相比北方已经试行了数十年的集中供暖 , 集中供冷对大部分人而言显然还很陌生 。 集中供冷是否涉及现有市政设施改造、供冷费怎么收、什么条件能大面积推广等 , 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 。 制冷效果不错据报道 , 从今年起 , 济南CBD片区开始集中供冷模式试运行 , 已经覆盖该片区商场、写字楼等约21万平方米范围 。

济南CBD片区值得关注的是 , 济南CBD片区采用了国内最大规模的冷暖同供网 , 冬天供暖夏季供冷——同一套管网系统 , 无疑可以节省重复建设成本和空间资源 。 那么 , “制冷”与“制热”模式的切换是如何实现的?其实 , 管网中的媒介始终是水 , 供冷还是供热取决于水温的高低 。 冬季集中供暖时 , 热源采用章丘电厂余热 , 通过43.8公里的长输管网将热水输送到CBD片区 , 再通过热力交换站 , 将热水送到每一位用户的末端系统 , 例如暖气片、地暖等 。 夏季集中供冷时 , 使用南部能源中心冷源 , 利用CBD区域内现有冬季供热管网 , 把冷冻水输送到位于区域内的换热站 , 通过冷交换后将7℃-9℃的冷冻水输送到用户的末端风盘系统 。 此外 , 集中供冷也可以手动调节温度 。 据了解 , 济南CBD片区用户末端散冷设施均采用风机盘管形式 , 该种设备自带温度控制面板 ,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主调节室内温度 。 “室内保持在26℃左右 , 效果非常好 。 供冷费按用冷量来结算 , 挂表计量 , 如果不使用无任何费用 。 ”在济南CBD片区办公的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酒店管理公司综合部张梓浩说 。 负责济南CBD集中供冷的山东睿冠电能热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玥曾对媒体介绍 , 从目前片区已经使用集中供冷的用户反馈来看 , 效果不错 。 “从运行初期到现在 , 用户有一个逐渐认知的过程 , 就像上世纪90年代初济南刚开始集中供暖时一样 。 ”崔玥说 。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济南CBD片区得以实行集中供冷 , 与2017年5月济南市政府编制的《济南CBD城市设计及导则》有关 , 里面规定该片区在沿用济南市原有集中供热的基础上 , 同时采用区域集中供冷 。 “现在集中供冷的应用仍很局限 。 一般情况下 , 在大型商场、车站、写字楼以及医院、实验室、工厂等特殊场所 , 才能看到 。 CBD片区为商业集聚区 , 区域内冷热需求的建筑密度大 , 且较为集中 。 这是该片区能同时实现冬季供暖夏季集中供冷的重要前提条件 。 ”该业内人士说 。 这种商业集聚区使用集中供冷相比自己建设空调设备 , 不但减少了机房占地、冷却塔屋面占地 , 且减少了建筑用于空调制冷的电增容费 , 而且无空调外挂机影响建筑美观 。 同圆设计集团总工程师李刚曾表示 , 在商业集聚区 , 可以利用不同功能商业楼宇用能需求高峰时间不同的特点 , 配合冰蓄冷和水蓄冷系统的设计 , 充分利用峰谷电差价蓄冷调峰 , 既降低了系统运行费用 , 又实现了电网的削峰填谷 。 据估算 , 未来济南CBD片区供冷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以后 , 每年可以减少大约1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大约相当于1万户家庭整个夏季空调制冷所产生的碳排放 。 尚处起步阶段集中供冷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 , 但一直到1961年 , 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Hartford)才开始尝试集中供冷 。 但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影响 , 其系统的热力系数很低 , 且经济性也不高 , 甚至无法和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 , 因此发展并不顺利 。 之后 , 日本、法国、挪威、丹麦、瑞典等国家都有所尝试 。 一些北欧国家尤其擅长利用海水、湖水、地下水等自然冷量制冷 。 在集中供冷领域 , 中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 当前 , 我国城市居民夏季制冷主要采用分体式电空调 , 该制冷方式从发电、输电 , 到空调室内外气体的热量传递 , 都在不断加剧“热岛效应” 。 此外 , 空调制冷还存在能耗高、滴水扰民、室外机影响建筑物美观等问题 , 空调中制冷剂氟立昂的使用 , 也受到环保专家的普遍质疑 。 因此 , 对于生态环境而言 , 空调并不是那么“友好” 。 2000年 , 中国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 , 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 , 扩大夏季制冷负荷 , 提高全年运行效率 。 自此 , 中国城市步入了建设区域供冷系统的探索 。 当前 , 我国广州大学城、深圳前海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等区域也采用了集中供冷方式 , 并已投入运行 。 广州大学城是我国最早实行集中供冷的区域之一 , 也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 该大学城由10所大学及中心区构成 , 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 , 大学城能源系统采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又称“冷热电三联供”) , 整个系统由分布式能源站、区域供冷系统和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组成 。 分布式能源站以液化燃气为燃料 , 燃烧获得燃气 , 燃气先用来发电 , 余热产生的部分蒸汽通过集中生活热水系统向大学城区供应热水 , 另一部分蒸汽进入区域供冷系统 , 这种类似家用空调的装置产生2.5℃左右的冷水 , 冷水通过与风扇交换热能产生冷气 , 颇受当地师生喜爱 。 与此同时 , 今年7月 , 深圳前海5号冷站“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宣布正式启用 。 前海5号冷站是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中心站 , 也是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片区的首个冷站 , 目前已为前海嘉里中心、前海中集国际中心等10余家建筑综合体集中供冷 。 “集中监控和展示中心”的正式启用 , 意味着未来运行管理人员可通过集中监控系统 , 远程操控前海所有冷站设备的“中心站” , 实现前海区域供冷系统的集中调度、控制和管理 , 大大提高系统管理效能 。 但并不是每个集中供冷项目都能顺利推进 。 2014年 , 太原供冷项目由于道路改造与热源电厂的拆除 , 不得不面临暂停的厄运 。 时间回到2000年 , 当年太原市热力公司为提升供暖设备使用率 , 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了改造 , 改变了供暖设备过去“冬季运作夏季闲置”的状况 , 每年集中供冷时间为6月20日—8月20日 。 但在运行的十多年时间里 , 太原实际的供冷面积不到5万平方米 , 使用集中供冷的单位 , 也仅有太原火车站、太原市公安局、美特好超市(五一店)3家单位 。 而数据显示 , 太原市集中供冷能力已达100万平方米 。 当时 , 该项目负责人称 , 由于社会公众认识不到位 , 造成集中供冷项目难推广 , 过低的使用率让制冷设备“名存实亡” , 使得该项目运行15年也仅能够维持成本 。 “经济账”难算集中供冷在商业区实现了试运行 , 但如何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 在住宅中大面积使用?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道 , 在住宅中实现集中供冷 , 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 , 甚至还能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提供多套技术方案以供选择 。 但集中供冷面临的首要问题 , 在于人们的认知度 。 现阶段 , 我国冬季供热取暖属于“温饱型”的刚性需求 , 夏季供冷则属“享受型”的软性消费 , 对于很多用户而言 , 供冷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非保障性因素 ,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为此买单 。 理论上来说 , 只要有集中供热的地方都能实现集中供冷 , 无论是对原有的热力站加以改造 , 安装制冷设备 , 还是重新铺设冷暖同供管网——经过改造之后的热力站成为集供热、供冷、供生活热水功能于一身的“集中能源站” 。 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 , 要面对的问题却有很多 。 吴小龙曾做过估算 , “成本并不低” 。 据了解 , 输冷管道比供热管道在保温密封程度方面的要求高 , 冷气管道的保温材料稍有缝隙 , 就会在冷气管道外表产生冷凝水、结霜 , 造成能源消耗 。 此外 , 居民家中现有的暖气片无法发挥散冷作用 , 要统一改装风机盘管风口 。 风机盘管风口的原理类似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 , 通过这个风口供热或供冷 。 制冷管道改造时 , 还需要做增减管线、墙体穿洞等施工 , 现在居民家中多数都装修过 , 重新铺设管线会对居民家中原有的装修造成损坏 。 再加上由于管道设施指标要求很高 , 造成改造的一次性投入花费并不低 。 “对于已经完成装修 , 并购置好空调的住宅用户 , 很少愿意再额外支付供冷费 。 ”吴小龙坦言 , “除非像北方的供暖设备 , 预先安置在即将交付的新房中 , 用户才会慢慢习以为常 。 ”由此可见 , 建成住宅的难以改造以及新建住宅的契机缺乏 , 成为集中供冷走进百姓生活的阻力之一 。 供冷费也是人们较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 吴小龙介绍 , 当前冷站的辐射范围在5公里之内 , 不像集中供暖 , 管道可以铺得很长 。 由于使用规模无法扩大 , 随着供应成本的提高 , 企业受困于有限的用户和过低的使用率 , 往往造成运营上的困难 。 在北方 , 供暖期可长达5个月 , 较少会有人去停暖气 , 但集中供冷不同 , 如果觉得气温不合适 , 可以随时手动关掉 。 “假设一个小区供冷面积为10万平方米 , 而往往实际使用面积只有3到4万平方米 。 ”吴小龙说 。 他谈道 , 在部分南方已推广集中供冷的小区 , 每月供冷费在700元左右 , “略高于空调费 。 ”吴小龙和团队曾在南方做过一个大范围调研 , 关于是否要实行集中供冷 。 调查初期 , 参与调研人员几乎踊跃支持 , 但到了真正付费时 , 却发现愿意买单的人数远远低于预期 。 “南方其实早就有不少集中供冷项目 , 为何缺乏宣传?因为严格来说没有一个真正挣钱的 。 ”他说 。 因此 , 对于投资方而言 , 如何算好“经济账”成为一大难题 。 吴小龙认为 , 集中供冷虽然属于民生工程 , 但如何将其做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可复制性的盈利项目 , 才是集中供冷能否大面积推广的关键因素 。 作者:陈淑莲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