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创业热情不减,花样入局后,新玩家都想吹“泡泡”?

现在很多玩具厂的订单都排满了 , 入局的玩家太多 。8月27日 , 被称作“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玛特 , 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的“成绩单” 。 报告期内 , 公司总营收为17.73亿元人民币 , 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16.8%;毛利11.17亿元 , 同比上涨109.4% , 尽管业绩增速还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 但成绩仍算亮眼 。
不过 , 和亮眼的“成绩单”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 在上半年业绩公布后 , 泡泡玛特股价先涨后跌 , 最终报52.05港元 , 跌幅超7% 。 与上市后的高峰期相比 , 泡泡玛特的千亿市值已经蒸发接近一半 。
坊间有分析指出 , 盲盒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 , 泡泡的泡沫要破;更有声音认为 , 经历了几年的疯狂发展之后 , 乱象频生的盲盒市场整体都要“凉凉”了 。
但是在走访了一圈行业内人士后 , 我们发现了更多的迹象和趋势 。

中小品牌也想吹“泡泡”

盲盒的赛道 , 仍然相当拥挤 。
除了泡泡玛特以外 , 行业中耳熟能详的盲盒品牌还有52TOYS、IP小站、名创优品旗下的TOP TOY等 。 同时 , 还有大量的“无名”后起之秀、创业团队 , 也试图“挑战”泡泡玛特的行业地位 , 在火热的潮玩市场中分上一杯羹 。
在泡泡玛特发布半年业绩报告的同一天 , 一条#玩具工厂订单全是盲盒#的话题瞬间冲上了各平台热门内容榜单 。 央视《正点财经》报道 , 有些玩具工厂70%的业务量都与盲盒相关 。 可见 , 行业的创业热情并无明显消退 。
“盲盒可以说拯救了玩具工厂 , 订单需求实在太大 , 现在工人每天都要加班 。 ”汕头澄海一家玩具工厂的管理负责人沈浩(化名)告诉懂懂笔记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工厂外贸出口订单颇受影响 。 但好在从去年七月份开始盲盒市场开始复苏 , 新兴品牌、创业团队的盲盒玩具订单一直在陆续增加 。
据沈浩介绍 , 早在被称为“盲盒元年”的2019年 , 工厂也曾零星做过盲盒的订单 。 但在当时 , 合作企业对于公仔制造工艺、品控 , 要求普遍并不高;有了毛刺、气泡、色差都能通过验收 , 客户追求的是极低的成本 。 至于公仔形象 , 主要也是从目前主流的IP“魔改”而来 , 有的甚至是直接抄袭和山寨 。 然而 , 在最近一年时间里 , 好几家品牌对于订单所采用的材料、生产的工艺 , 要求也越来越高 , 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 在工厂流水线上 , 还常常能看到IP原创度很高的盲盒公仔 , “感觉行业里的小品牌、小团队 , 如今都开始重视原创IP了 。 ”
至于其中的原因 , 曾有合作企业告诉他 , 是因为目前的盲盒消费者实在不再好“糊弄”了 。 沈浩解释 , 早期的中小玩家 , 主要目的是趁着盲盒话题大热、行业正处于风口之上 , 以极低的成本小步快跑进入行业 , 并从中捞一笔后就退场 。
可如今 , 很多团队发现盲盒并非是风口之上“昙花一现”的行业 , 消费者对于盲盒的消费追求 , 也不会因为行业的乱象而减弱 。
艾媒咨询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 , 受疫情影响 , 2020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增速有所下降 , 市场规模为294.8亿元 , 预计有望在2021年增至384.3亿元;同时 , 19~30岁的盲盒消费者占比超过50% 。 95后更是盲盒的主要消费用户 , 占比近四成 。
正因如此 , 一部分中小玩家也开始认识到 , 盲盒或许是一门长线生意 。 他们觉得或许可以用更别具一格的IP、更高的品质品控 , 抓住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心 。
只是 , 对于中小盲盒品牌而言 , 原创度再高的IP、质量再好的产品 , 又能否打破目前行业的格局 , 撼动龙头品牌的地位呢?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