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种族与二次元:从黑人武士弥助到日本动画的种族表征难题( 二 )


二次元|种族与二次元:从黑人武士弥助到日本动画的种族表征难题
文章插图
网飞对本片的投入不可谓不用心。公司请来了大热电视动画《咒术回战》的制作方Mappa社担当制作。在开播前主创人员也接受了包括《时代周刊》在内的各大主流媒体的采访。但客观地看,《武士弥助》并不能说是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至少不符合网飞提前制造出来的声势。但这个“锅”可能也不是一个特定的制作团队需要背的。在开头提到的助力网飞拓展客户群的动画大多是已经在日本本土制作并播出的成熟作品。而这两年来公司试图推出的原创动画收获的基本上都是差评。这个问题又和作为“流媒”的网飞其实无法和传统动画制作公司取得整合等诸多要素有关,要分析其中的龃龉可能需要另一篇长文。但不管怎么说,公司在动画多样性上所做出的努力还是为它博得了不少好评。
种族与“二次元”表征
要解释《武士弥助》所收获的主流媒体的赞扬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动漫作品中并不怎么令人满意的对于种族的表征(representation)。在此仅列举两个可能是受到最多讨论的例子,而它们正好又和两种常见的文艺作品对黑人的刻板印象联系在了一起。
二次元|种族与二次元:从黑人武士弥助到日本动画的种族表征难题
文章插图
第一个例子出自在全球都具有超高知名度的《龙珠》系列。在该作品中有一位名为波波先生(ミスター?ポポ/ Mr. Popo)的角色。他作为故事中“神”的仆人和朋友不时助力主角们的武道修行。虽然波波先生登场的篇幅并不多,他还是靠着神秘、强大又可爱的特色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但这个角色却在近年来被一部分欧美网友批判。其原因在于他的形象设计充满了对于黑色人种的刻板印象。波波先生全身的肤色漆黑,只有嘴唇十分丰厚并呈深红色。除此之外,他还总是裹着一条头巾。有不少美国的评论员指出,这一形象设计和19世纪在美国流行的“滑稽戏”(minstrelshow)中“涂黑脸”(blackfacing)的造型完全一致。在这种戏剧中,白人演员靠着不自然的涂黑妆来表演发生在黑人群体中的搞笑故事。因为表演者所具有的压迫性权力,这些黑人形象也超越了中性的“脸谱”而变成了种族不平等的一个历史典型。
第二个例子来自同样是拥有世界人气的系列《精灵宝可梦》。在第一代的宝可梦里有一个名为“迷唇姐”(ルージュラ/jynx)的角色。迷唇姐在形象设定上基本与波波先生共享了根植于“涂黑脸”表演的刻板印象。与此同时,在她黑脸和厚唇背后更有着一层与性别有关的额外偏见。迷唇姐使出的亲吻攻击可以让其他宝可梦暂时失去意志。她的这一基于“性吸引”的技能再加上角色外形设计上对臀和胸等性征的强调很大程度和上世纪70年代的“黑人剥削电影”(blaxploitation)中的女性角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谓的“黑人剥削电影”在一开始其实有着反思美国种族关系的积极出发点。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电影界开始认识到需要一种以黑人为主角的影片类型。和上述的“滑稽戏”不同,在这些电影中白人演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黑人们勇敢和顽强等特性也得到展现。但久而久之,为了强调黑人群体的特性,这类电影不得不过度放大族群的某些特征。这其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把黑人女性塑造为充满了性吸引力的形象。虽然她们获得了在过去不被认可的“美”的地位,但除此之外无任何能动性(agency)。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这两个形象在美国始终处在舆论风暴的中心。近年来,本土发行商不断地做出改变试图规避争议。比如在有些版本中,这两个角色都被重新涂成了蓝紫色。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动漫对种族并不适宜的表征中并不只有政治正确或不正确这两个选项。其背后所牵涉的跨文化要素要来得更为复杂。还拿这两个角色来说,在日本原版中波波先生的设定根本就不是人类更何谈是属于哪个种族;而迷唇姐的灵感据说也来自于日本的传统鬼怪故事。再者,许多黑人动漫形象被日本创作者设计出来的时候,美国的政治正确氛围还没有像现在那么强烈。甚至可以说是日本动漫在最初给予了美国国内的少数族裔更多表征的可能性。但现在美国观众却反过来要试图干涉日本的独立创作者。顺带一提,这种矛盾并不仅限于对于种族的表征。诸如《美少女战士》之类包含有LGBTQ情节的日本动画在上世纪引入北美时多少都被本土发行商进行了删改。今天美国观众又反过来举着“平权”的大旗四处批判,这多少有点用现在的标准去溯及既往的嫌疑。说到底,上一代日本漫画家之所以会对黑人有着各类负面的刻板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受到了美国好莱坞电影里对于少数族裔并不公平的表征的影响。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