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韩国在历史上使用汉字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2世纪战国时期,汉字遍传到了朝鲜半岛,经历了借用汉字标记、汉谚混用以及韩汉混用三个阶段 。虽说汉字最早是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但是作为高度繁荣的汉文化载体,却流传甚广 , 影响深远 。
从秦汉时期开始,乃至唐代开始形成规模,明代以后逐渐确立了现代意义的"汉字文化圈",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 。正如语言学家王力所说:"汉语自秦汉以后,由于汉族文化的先进,逐渐传入了外国 , 特别是日本、朝鲜和越南 。日本语、朝鲜语和越南语都接受了汉语的巨大影响 , 向汉语吸收了大量词语,成为它们自己词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文章插图
韩国和中国一衣带水,由于地缘上的优势,汉语最早传入朝鲜半岛,但直到公元后几世纪才开始流行 。
当时朝鲜半岛上的朝鲜语并没有相对应的文字系统,加上汉文化高度发达,汉字便成了朝鲜半岛官方的正式文字,但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只有贵族阶层可以学习到 , 普通平民大多为文盲 。
因此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官方的正式文书和文人的创作都是以汉字进行的,例如韩国和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三国指高句丽、百济、新罗)中就有"常遣子弟造朝宿卫,入学而诵习""此卿等辅助之力也",新罗时期的诗人崔致远写有《秋夜雨中》:"秋风唯苦吟,举世少知音 。窗前三更雨 , 灯前万里心 。"可见当时官方文体和诗作中对汉字的运用已经十分纯熟 。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和文字不能统一的问题,普及民众的教育和规范汉字的读音 。1443年,世宗大王编写了《训民正音》 , 意在教百姓以正确的字音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写"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 。予为此悯然 , 新制二十八字 , 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矣 。"
最初的《训民正音》有11个元音,17个辅音,共28个字母 。通过这28个字母组合成音节,来拼写汉字,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记文字,称为"谚文" 。经过不断地发展,遂成今天的韩国语 。
《训民正音》颁布后不仅解决了汉字不能表记字音的问题,规范了汉字的读音和写法,也打破了贵族对于知识的垄断,减少了文盲的数量 。
然而,谚文的创制虽然方便普通民众学习 , 上层士大夫对此却十分排斥 。他们认为谚文是下层社会的俗文,汉文创作才是雅文,雅文和俗文并存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

文章插图
19世纪末,韩国进入开化时期 。开化派的代表人物俞吉浚提出了韩汉混用的思想,并在行文过程中交替使用韩文和汉文 。他所写的《西游见闻》一书中,采用了韩汉混用的问题,出版后便引起轰动,后来该书也成为韩汉文体行文的范本,纯汉字的文体开始向韩汉混用的文体过过渡,成为朝鲜半岛的通用文体 。韩汉混用文体中的汉字词汇 , 有些来自中国,有些则是在日本殖民时期产生的 。
二战后,中国国力逐渐衰落,汉字也失去了其影响力 。而此时韩国在摆脱殖民统治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有学者开始主张废除汉字,实行"韩文专用"政策,并于1948年制定《韩文专用法案》 , 禁止公开使用汉字 。
相关经验推荐
- 揭秘古代战场上最安全的兵种 战场上什么兵种最安全
- 《司藤》司藤和秦放有感情线吗 司藤和秦放结局最后在一起了吗
- 躺下就秒睡是什么原因-前一秒还在说话就睡着了正常吗
- 地黄泡水喝有什么好处 地黄泡水喝好在哪里
- 法媒:消息人士称哈里或在查尔斯三世加冕前与王室达成和解
- 原神蒲公英在哪,原神蒲公英在哪里
- 古人如何防止假币,古代钱币造假
- 古代学生有寒暑假吗,古代学生有假期吗
- 古人送荷包 古代送荷包意味着什么
- 司藤原著小说结局是什么揭秘 司藤和秦放最后在一起了吗